“天战”登上战争舞台 宇宙空间将成主战场
[ 2007-08-24 11:15 ]

前苏联曾经制订的太空防御计划示意图 资料图片

太空“杀手”密布

军用卫星在为己方军事行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使对方看到了其巨大的潜在威胁。因此,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苏联等军事强国一直致力于“以导反星”、“以星反星”和“以能反星”等反卫星武器的研制,并把其作为控制太空、夺取制天权的重要武器装备。反卫星武器形形色色,但从其杀伤机理看,目前已经研制和正在研制的反卫星武器主要分为4种类型:

核导弹反卫星武器。利用核弹头在目标航天器附近爆炸产生强烈的热辐射、核辐射和电磁脉冲效应,将航天器结构部件与电子设备毁坏,或使其丧失工作能力。它的作用距离远,杀伤半径大,在武器本身的制导精度较差的情况下仍能破坏目标。但核导弹反卫星武器的缺点是准确度低,附加破坏效应大,容易给己方卫星造成威胁,而且一旦使用,有引发核大战的危险。

动能反卫星武器。动能反卫星武器依靠高速运动物体的动量破坏目标,通常利用火箭推进的方式把弹头加到很高的速度,并使它与目标航天器直接碰撞将其击毁。同时,也可以通过弹头携带的高能炸药爆破装置在目标附近爆炸,产生密集的金属碎片或散弹击毁目标。采用这种杀伤手段的反卫星武器要求高度精密的制导技术,例如美国曾经研制的F-15飞机发射的反卫星导弹就能直接命中目标。

定向能反卫星武器。定向能反卫星武器通过发射高能激光束、粒子束、微波束,直接照射与破坏目标。通常把采用这几种射束的武器分别称为高能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与微波武器。利用定向能杀伤手段摧毁空间目标具有重复使用、速度快、攻击区域广等优点,但技术难度较大,易受天气影响,毁伤目标的效果难以评估。

反卫星卫星。反卫星卫星是一种带爆破装置的卫星,它在与目标卫星相同的轨道上,利用自身携带的雷达红外寻的探测与跟踪目标,然后靠近到目标卫星数十米范围之内,将载有高能炸药的卫星战斗部引爆,产生大量碎片,将目标击毁。目前,美国陆军和空军都在加紧研制反卫星武器。

“天战”并不遥远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和苏联太空争霸了几十年,逐渐将陆海空战场扩展到外层空间,使战争的“时空观”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太空战场上的军事活动不受地球、国界、天候等因素的影响,作战的双方可以在轨道机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全方位的作战行动,这就使作战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灵活度和协调性。

特别是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位于太空战场上的各种侦察、预警、通信卫星,将作为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核心部件,成为对方首先攻击的目标。作战双方为获得陆海空立体战场上的主动权,必将首先抢占太空战场这一“制高点”。

世界上一些军事大国,为了满足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的需要,决不会放弃对太空战场的争夺。特别是随着高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军队增兵太空,争夺太空的能力极大地提高,实施太空作战已非难事。因此,未来在太空战场上的争夺,将会突破以往单纯在技术兵器方面的较量,而重点运用太空部队,采取太空破袭、太空突击、太空封锁等战法,在广阔的外层空间进行军事大较量。届时,一场前所未有的太空大战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战争的舞台。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肖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