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 2007-08-24 15:04 ]

  “没有自己的CPU芯片,我们的信息产业大厦就如同建立在沙滩上。”几年前,时任科技部部长的徐冠华为中国IT产业的“芯”病而发出如此感叹时,一个名叫邓中翰的年轻海归站了出来。8年后,这个年轻人领衔的团队不仅终结了中国无“芯”的历史,而且还以虎口夺食的气势夺走了世界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七成。图为“星光中国芯”展示会现场。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目前,中关村已经吸引了90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回来创业。这9000多人创办的38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中关村中最具活力的一股力量。

在中关村的发展过程中,海归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中关村里,为什么海归群体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迅速壮大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海归将给本土的人才和企业带来哪些影响?我们走访了中关村。

实现资本与技术的融合

“海归给中关村带来了什么?”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夏颖奇回答说:“海归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带了回来,将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带了回来,将海外的先进企业文化带了回来;此外,海归们还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为中关村铺开了一张覆盖全球的人脉网络,将海外的资金和市场带到了中关村。”

据了解,海外资本在中关村风险投资的80%都投给了海归企业。对此,夏颖奇解释说:“海外的风险投资机构在投资一个项目前,首先要看这个项目用的谁的技术,其次还要考察团队的教育背景。海归的项目技术一般是来源于海外知名研究机构,资金进入之后获得成功的几率较高,同时海归在陈述自己的项目计划时,在语言和表达上也具有优势,因此,海外风险投资机构乐于给海归企业投资。”

夏颖奇说:“海归鼓励了海外投资的跟进,可以说是海归促成了中关村国际投资资本市场的形成。”

缩小中关村与硅谷差距

1998年,从美国归来的张朝阳创办了搜狐公司,他认为中关村里的海归最大的贡献是带来了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清华留学人员创业园主任罗建北说:“回到创业园里创业的海归,很多都是清华大学的校友,他们在海外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企业或大学里工作过,他们接触的很多东西都属于世界领先范畴,这些人回到创业园里,不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观念上,都能为创业园带来很好的补充。”

如今,海归已经成为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的主力军。据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介绍,该公司在全球员工总数超过700人,其中超过10%的员工是海归。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的一位经理说:“海归在海外留学和世界领先的企业中所获得的知识和工作经验,促成了积极的创新精神、高效的激励机制等企业管理文化在中星微的生长发育。”例如,中星微借鉴“硅谷模式”,当海归员工和中星微签约时,中星微都会给予其股票期权以示公司对员工的重视与激励。

如今,中关村里的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互联网、无线通讯领域中的SOC、IPV6、AVS等高新技术的研发及其产业化上的很多突破都是由海归带来的。夏颖奇说:“是海归缩小了中关村与美国硅谷的差距。”

商业理念感染本土人才

相对于本土人才创办企业而言,海归除拥有技术和融资两方面的优势外,还拥有观念意识上的优势。

“海归们在欧美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全面接触过市场经济的各种要素和理念,具有很强的商业意识,技术产业化的思路也比较清晰。以往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国内的研究者和海归拥有同样的技术,海归常常能将技术转化为产品进而成功创业,而国内的研究者却茫然而不知所措,这使很多本土人才有所触动。”罗建北说。

罗建北还表示,现在不少成功的海归企业都注重与大学合作研发,这样既打通了技术与产业之间的通道,又促成了大学技术研究水平的提升,此外,这些合作还在渐渐改变本土人才的观念。

夏颖奇表示,随着中关村里的海归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将不再那么“特别”,海归与本土人才的合作会日益紧密,海归的成功将带动众多的本土人才思考他们的优秀素质并向他们看齐。他用熵增定律诠释国内人才和海归的关系,他认为随着双方的合作越来越频繁,这两种中关村里的“分子”将不再界限分明,他们一定会充分混合,直到“趋于大同”。(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肖亭)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