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配合营造创新环境
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的环境和氛围。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一段时间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状况令人担忧:全国60%以上的企业没有自主品牌,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
“由于缺少核心技术,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至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科技部原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说,“不坚持自主创新,中国企业就难以摆脱‘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不利局面。”
为了引导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有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2006年6月,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确定了第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103家,包括15家国有大型骨干企业、77家民营科技企业、11家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一年多来,这些试点企业把创新作为根本战略,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着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近一半的企业研发投入超过销售收入的6%。
一年以后,我国在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方面又有“重大动作”。今年6月,在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和国家开发银行的统筹协调下,数十家知名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了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新一代煤化工产业技术、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等四大创新战略联盟。
“四大联盟集中了26家龙头企业、18所一流大学和9家骨干科研机构,各成员企业去年的总销售收入近9000亿元,上缴国家税收总计超过1000亿元。”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说,“联盟构建了科研、设计、工程、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的完整技术创新链条,它们将合力打造我国钢铁、煤炭、化工和农业装备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航空母舰’。”
一些有远见的企业,更是自觉加大了科技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今年6月,中国最大的镍钴金属生产企业金川集团在河西走廊召开“科技大会”,列出包括近70项技术难题的“科研需求表”,出资邀请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帮助其攻克技术难关。
金川公司负责人李永军说:“一家企业要真正在市场上站住脚,增强竞争力,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巨额的资金投入。近年来,国家金融、财政、税收等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006年3月,科技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合作协议,确定以500亿元贷款支持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又与中国民族企业——奇瑞汽车公司签订协议,贷款58亿元支持奇瑞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快产品的升级扩能。
不断加大的科研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2006年我国研发投入创历史新高,达3000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22%。
政府采购优先选择自主创新产品,也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从2007年开始,我国提出要对自主创新产品进行认证,并在年内编制完成《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供各级政府在采购时参考选择,并对目录中的产品给予系列优惠政策。
此外,科技部等科技主管部门大幅减少对科研项目的直接管理,建立科研经费监管机构,鼓励科研人员自由探索,完善科研考核体制,积极从管理层面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
随着一项项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的出台,随着科研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被更加充分地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