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环球在线首页
中文 | ENGLISH
 
 
 
 
 
 
 
国家统计局:工业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2007-10-09 10:13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将宏观调控与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体制改革等密切结合,多管齐下,标本兼冶,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避免了大起大落,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向着健康快速稳定的方向发展。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总体实力不断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一)工业生产高速增长

2006年工业增加值达到90351亿元,比2002年增加4292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7.9%,平均每年增长1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企业和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以下同)2006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9752亿元,比2002年增加4827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5.3%,年均增长16.7%。工业生产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四年来,面对一系列复杂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坚持科学发展观,相继出台了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措施,更多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严把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宏观调控初见成效,工业经济避免了大的起伏波动。2003-2006年,工业生产的增速分别为12.8%、11.5%、11.6%和12.5%,工业沿着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轨道稳健前行。

(二)工业总体实力明显增强

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工业经济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一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迅速增加,由2002年的18万个发展到2006年的30多万个。二是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发展。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504亿元,比2002年增加13720亿元,增长2.4倍;税金总额14454亿元,增加8217亿元,增长1.3倍;产品销售收入313592亿元,增加204106亿元,增长1.9倍;资产总额291215亿元,增加144997亿元,增长99.2%。三是出口稳定快速增长。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加快,我国制造业出口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2003-2006年各年增速分别为30.7%、26.1%、22.9%和32.5%,2006年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已达19.3%。四是产品产量增长迅猛。与2002年相比,一些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2006年末,发电量达到28657亿千瓦小时,比2002年增加12117亿千瓦小时,增长73.3%;原油1.85亿吨,增加1777万吨,增长10.6%;化肥5345万吨,增加1554万吨,增长41%;粗钢4.19亿吨,增加2.37亿吨,增长1.3倍;水泥12.37亿吨,增加5.12亿吨,增长70.6%;乙烯941万吨,增加398万吨,增长73.2%;汽车728万辆,增加403万辆,增长1.2倍。其中钢、煤、水泥、电视机和棉布的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发电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二,糖产量居世界第三,原油产量居世界第五1。这些重要产品生产规模的增长,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

(三)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工业,2006年完成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1%。工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总体上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离完成工业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工业的快速增长在最近几年一直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最重要、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今后一段时期也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一)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如在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电力行业现价工业总产值中,国有控股企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98.9%和90.0%,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占75.6%,煤炭和水的生产供应业分别占66%和69.5%;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冶金、有色金属等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领域,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50.2%、43.1%和33.4%。

私营经济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比重迅速上升,2006年在规模以上现价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1.2%和31.5%,比2002年分别上升9.5和2.2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中,所占比重分别为49.6%和20.2%,比2002年分别上升22.5和1.2个百分点。

(二)工业产业内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能源原材料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对国民经济形成强有力支撑。本轮经济上升期是在房地产和汽车等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下产生的,因此对钢铁、建材、机械、化工、有色以及煤电油运等相关行业需求较大。钢铁行业生产增长迅猛,钢产量自2003以来连续跨越三个大台阶。2002年粗钢产量1.82亿吨,2003年超过2亿吨,2005年超过3亿吨,2006年突破4亿吨,已占当年全球粗钢产量的1/3以上。

有色、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工及机械制造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与2002年相比,2006年有色金属行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4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7倍;化工行业增长1.9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1倍。

能源工业产能大增。2003年电力装机容量迅猛增长,2004年突破4亿千瓦,2006年超过6亿千瓦。原煤近四年以每年净增2亿吨左右的产量连续增长,2006年全国原煤产量已达23.73亿吨,比2002年增加了9亿多吨,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

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装备水平快速提升,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装备制造业一直是我国重视发展的产业,近几年来增长速度较快。如附加值较高的发电设备2006年比2002年增长4.6倍,冶炼设备增长2.7倍,工业锅炉增长89.5%,数控机床增长2.5倍,金属切削机床增长1.4倍,汽车增长1.1倍,交流电动机增长1.3倍。程控交换机、微型计算机产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其中部分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取得了实质性突破,装备技术水平和国产化率稳步提升。1000万吨炼油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成套设备实现了国产化。水电设备生产技术由单机容量30万千瓦提高到70万千瓦,500千伏直流输变电设备实现了国产化。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已全部国产化,日产4000吨、5000吨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

成套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有力推动了传统行业技术升级。年产20万吨以上的聚酯成套设备、4.5万吨以上的粘胶成套设备、4万吨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等技术装备的国产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纤生产国和化纤成套设备出口国。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取得成效,产品结构有所改善。随着国家对钢铁等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取得成效。2005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关闭非法小煤矿力度。2006年6月前,全国共关闭煤矿5900多个,淘汰非法和落后煤炭生产能力1.1亿吨。电解铝行业淘汰落后产能120万吨,绝大多数企业已使用先进的焙槽技术。水泥行业先进生产力发展迅速,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超过50%。钢铁行业已全部淘汰了平炉炼钢。产品结构有所调整,板带比已经达到41.8%。一些过去主要依赖进口的品种,如汽车板、造船板、集装箱板、石油管等,国内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明显提高。2006年国产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95.82%,创历史最高水平。

(三)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大型骨干企业仍是我国工业最有实力的代表

近几年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目前已涌现出了一大批技术水平高、规模效益好的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2006年工业企业集团拥有资产16247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的55.8%;实现营业收入12828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9%;实现利润总额91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6.8%。大型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提升我国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整个工业的持续较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不同区域的工业经济都得到较快发展

四年来,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2的工业经济都得到了较快发展。2006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现价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分别为213441亿元、175422亿元和211620亿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9倍、1.2倍和1.9倍;中部地区分别为43539亿元、45074亿元和42979亿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9倍、90%和2倍;西部地区分别为35248亿元、45437亿元和34766亿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9倍、83.9%和1.9倍;东北三省分别为24361亿元、25281亿元和24228亿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6倍、51.5%和1.5倍。尽管受自然的、历史的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区域经济间还存有明显差距,但从近几年各项经济指标看,不同区域间的工业都得到了较大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以上情况表明,十六大以来,我国工业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结构调整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目标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工业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对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国际竞争力还有待于提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短期内还很难根本缓解。但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我国工业经济就完全能够在结构优化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目标而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

1.注: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为2005年数据。

2.注: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广东、海南、福建、上海、浙江、江苏十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十二省(区、市),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友情链接: | 人民网十七大报道 | 新华网十七大专题 | 央视国际十七大专题 | 中国网十七大专题 | 搜狐喜迎十七大 | 新浪十七大专题 | TOM十七大专题 | 腾讯迎接十七大 | 网易十七大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