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环球在线首页
中文 | ENGLISH
 
 
 
 
 
 
 
十七大代表访谈:专访中国玉米杂交之父
2007-10-15 10:14

【记者】有人说,为了事业,连续29个春节不在家里过,在中国,只有李登海一人能做到!您觉得值得吗?您是不是在海南找到了紧凑型玉米这一育种方向?

【李登海】怎么不值得啊!我国是一个玉米种植大国,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北方人的主要食物就是玉米,我们这里叫苞米,甚至还有连苞米也吃不上的时候,我就挨过饿。长期以来,我国玉米的主要品种是平展型的。我在试验中发现,这种玉米很难高产,就提出玉米要高产必须选育紧凑型的玉米杂交种。当时,这是对传统育种理论的挑战,前所未有。

我提出了将全国玉米种植由平展型向紧凑型转移。

什么叫平展型玉米品种?这种玉米的叶片是平展型的,玉米是高秆作物,叶片长出来以后平展,平展以后又下垂,造成的结果就是互相遮光,株数少。要想高产,就要增加每亩的株数,密度加不上去,产量就不行,而选用紧凑型玉米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紧凑型玉米叶片是朝上冲的,透光性非常好,适合高密度种植。我用了8年的时间才从农家品种走向了杂交玉米,从平展型玉米发现了极为高产的紧凑型玉米。

我研制成功的第一个紧凑型玉米叫“掖单2号”,这是中国第一个紧凑型玉米种,亩产达到776.9公斤。按照当时我国的农业发展规划,玉米亩产400公斤是被称为“长江水平”的最高指标。在这样的背景下,达到776.9公斤的亩产,这让很多人都无法相信,甚至连农业技术专家也有质疑。

事实胜于雄辩,我研制的紧凑型玉米,是一种高光效株型,茎叶夹角小,叶片挺直上冲,非常理想。其叶向值、消光系数、群体光合势、光合生产率等生理化指标更趋合理,实现了“五个突破”,种植密度提高50%,叶面积指数提高了50%,经济系统提高了25%,高密度情况下单株生产力提高了50%,单产提高了60%。玉米种植密度平均增加1000株到1500株。1990年9月2日,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全国玉米生产会议特意安排在莱州市召开,就是为了推广紧凑型玉米。

我的紧凑型玉米在全国推广近20年,至今仍保持每年1000多万亩的种植面积。在我科研生涯的第一个18年,育出了亩产超1000公斤的掖单13号,创造了每亩1096.29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第二个18年,我正在培育超级玉米,它的亩产是1400公斤,高产能力有进一步的突破。

我认为,这些年我国玉米产量提高,推广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是主导因素,我国应该走以紧凑型玉米品种为核心,以播种为基础,以密度为保障,以肥水调控为重点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路线。

【记者】在这么多年的日子里,您有没有失望和灰心丧气的时候?是什么支撑着您一直坚定地往前走?

【李登海】我哭过多次。

在海南,刚去不久遇到这么一件事,我们那么辛苦地从春天开始播种,采取各种措施,力争高产。9月初的一天,伴着大风突然下起冰雹,40分钟,玉米地里就惨不忍睹了,我当时心里心灰意冷。水很深,我站在地里只会流眼泪了。365天,我们一年只能种一次玉米,这一年就这么完了。我咬紧牙关下定决心,明年再干。

还有一年,种子刚刚冒芽。我到陵水县城买东西,傍晚才回基地,看到黎族老乡的两头水牛把地里的玉米苗踩踏得一片狼藉,我两眼一黑,一屁股坐到地上,嚎啕大哭了半天。从此后,我落下个病根,一听见牛叫就头疼欲裂。

另外,为了能培育出更多的新型玉米品种,我也放弃了很多东西。1984年,我被任命为县科委副主任,只在办公室呆了几天就跑回了玉米地,好像玉米地里才有我的魂。农村推行家庭承包制后农科队解体,原来的实验田、同伴和科研条件统统没有了,我成了一只“孤雁”。那一年,山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我干脆放弃了吃皇粮的机会,还把母亲的户口办到农村,利用母亲的几亩口粮田和责任田继续钻研育种,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民营的玉米研究所,10多个人跟着我,去探索一条农业科技的新路。另一次是1991年,我突发脑血管梗塞,生命垂危,在医院紧急抢救住院70多天。

你问是什么在支撑着我?我是一个党员,就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先进性,在这个社会起一种带头作用。因为我挨过饿,知道饥饿的滋味,我国的现实条件是人多地少,通过培育高产良种提高单产,是中国人能够自己养活自己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玉米已不仅仅是粮食、饲料,它还越来越多地成为工业原料和一种生物能源原料。这种社会需求也是我的压力和动力。

【记者】听说您最爱唱一首歌,是《三百六十五里路》。唱歌能排解压力吗?

【李登海】我给你背几段歌词:“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饮尽那份孤独;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故乡到异乡,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少年到白头。”“三百六十五里路哟,越过春夏秋冬,三百六十五里路哟,岂能让它虚度,我那万丈的雄心,从来没有消失过,即使时光渐去依然执着……”为什么我喜欢唱它?因为这首歌好像是专门为我写的,表达的就是我最内心深处的东西。

我没有什么更多的爱好,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没有八小时工作制。玉米培育只有12万分之一的成功率,我的这12万分之一就是从时间中挤出来的。母亲从小含辛茹苦把我带大,失败的时候给我鼓励,成功的时候让我戒骄戒躁,母亲一生给了我最大的支持,而我却因为工作没有尽太多的孝道。我在中华民族集体团圆的时候,却总不在她老人家身边,是不想吗?不能啊。我也没时间照顾儿子,好在他现在也喜欢上了育种,成了公司科研中心的主力,每天都跟着到田间从事玉米育种。

在海南,想到他们的时候,我就面向北方,喝上几杯酒,大声地唱《三百六十五里路》,心里的思念是那么重,但是还要坚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友情链接: | 人民网十七大报道 | 新华网十七大专题 | 央视国际十七大专题 | 中国网十七大专题 | 搜狐喜迎十七大 | 新浪十七大专题 | TOM十七大专题 | 腾讯迎接十七大 | 网易十七大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