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环球在线首页
中文 | ENGLISH
 
 
 
 
 
 
 
三峡蓄水三大效益:发电防洪建成水上高速(图)
2007-10-16 17:45

防洪效果会很明显

我国治理和开发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保障防洪安全始终是长江治理开发和管理中的首要任务。兴建三峡工程是长江防洪的关键之举。两院院士潘家铮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三峡工程的三大效益是防洪、发电、通航,其中防洪效益是最重要的,其他效益可以替代,防洪效益是很难替代的。”

滔滔长江,险在荆江,说的是长江一遇水患,荆江地区首当其冲。“头上一盆水”让沿江和洞庭湖区的老百姓日子过得提心吊胆。

据了解,建设中的三峡工程已初步发挥防洪功能。在2004年9月8日,长江2004年最大洪峰以每秒60500立方米流量抵达三峡坝区,这是继1998年大洪水之后最大的洪水,也是三峡库区蓄水后首次面对防洪这道大“考题”。

三峡工程将洪水期间大坝上游水位从135米抬升至136.2米,实施削峰调度,拦蓄洪水5亿立方米左右,既保证了机组的安全运行,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度汛压力。

“三峡工程达到156米蓄水,对于长江防洪来讲,这应该是个新的里程碑,长江防洪形势进入新阶段。”潘家铮院士表示,到目前为止,长江干流上还没有一个有效调控洪水的大工程。尽管三峡工程已经蓄水、发电、通航三年了,但只是临时围堰挡水,没有什么调蓄库容。

“今年三峡工程蓄水到达156米后,从明年开始,长江上游将有一个非常大的有效防洪库容,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从明年开始就有了,往后效果将会更明显,所以我认为长江防洪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记者了解到,三峡工程还建有一套三峡水情遥测系统,只需10分钟,就可以汇集分布在三峡区域5.6万平方公里的118个遥测站点的监测数据。有了这套系统,从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风云变幻全在三峡人的监控之中,极大地提高了长江防洪的预警能力。

“水上高速”已具雏形

长江自古就是黄金水道,但上游险滩恶水,礁石林立,历来被视为畏途。

黄华举例称,三峡坝区有个黄牛岩,民谚有道是“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天三夜,黄牛如故”,说的就是它的险峻难料。但三峡蓄水之后,“高峡出平湖”,上游航道改善明显,航运成本下降了37%,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铜锣峡。

据测算,万吨级船队直抵重庆,成本将从目前每吨公里5分钱的基础上,再降低四成。这远低于陆路运输每吨公里0.5元左右的成本。而对大型轮船而言,宜昌至重庆之间的航程可以缩短约6小时。

2005年三峡船闸货运量3291万吨,相当于三峡未通航前货运量最高年份的3倍。三峡蓄水后,兴起一种“滚装船运输”的新兴行业,即汽车直接开上滚装货船,坐船往返于鄂渝之间,不仅安全、省事,还节省了过路费。

三峡水库蓄水至156米后,三峡工程将发挥更大的航运效益,进一步促进库区航运发展。水库常年回水将至重庆铜锣峡,航道改善里程约570公里,比135米蓄水期延伸140公里左右;淹没主要滩险约130处,比135米蓄水期多淹没30处左右。

长江干线长寿至宜昌段航道水流条件得到改善,运输成本大幅度降低,通过能力大大提高;部分通航支流(如乌江),其河口段航道状况也将得到较大改善。

同时,枯水期葛洲坝下游最小下泄流量将由现阶段的3200立方米每秒增加至4000立方米每秒以上,坝下航道枯期水位有所抬高,中游浅滩河段航道条件将有一定程度改善。

据介绍,水库蓄水至156米后,长寿以下的涪陵、万州等港口水域水深等停泊条件将大为改善,成为深水港。据统计,截至2006年7月31日,三峡船闸共运行2.7万闸次,通过船舶21.2万艘,货运量10398万吨,客运量606万人次。一条热热闹闹的“水上高速路”雏形初具。(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肖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友情链接: | 人民网十七大报道 | 新华网十七大专题 | 央视国际十七大专题 | 中国网十七大专题 | 搜狐喜迎十七大 | 新浪十七大专题 | TOM十七大专题 | 腾讯迎接十七大 | 网易十七大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