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教育、卫生、文化、科研等事业强调“公益性”,干部选拔任用强调“公信度”,民主法治建设强调“公正”,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调“公平”,政府职能转变强调“公共服务”……近三万字的十七大报告,与“公”字相关的词汇频繁闪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道之在天下,至公而已矣”,千百年来,人们把“公”字视为理想社会的最高境界。但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个“公”字才有了真正实现的可能。从86年前嘉兴南湖的一叶扁舟到今天举世瞩目的盛世盛会,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带领人民不断夺取胜利,立于不败之地,最根本的一条在于我们党没有任何私利,始终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公”字立在党心,党心紧连民心。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十七大,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而且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出了新要求、确定了新思路、作出了新部署。这些新要求、新思路、新部署无不紧扣一个“公”字,无不紧扣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贯彻新思路,落实新部署,达到新要求,同样也离不开一个“公”字。
当前,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上学、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做到大公无私,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决不能以权谋私。
做好“公”字文章,要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要坚定不移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群众路线,创新体现机会公平的体制机制,把群众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老百姓关心啥,十七大报告里就有啥”——安徽省凤台县养猪大户陈广书代表的这句朴素的话里,透露着十七大报告清新的个性:全方位回应人民的新期待。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报告关注的民生话题,都是普通百姓在居家过日子中考虑最多,或者说最闹心的事情。报告在论述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党的建设等重大课题的同时,没有回避这些人民群众口口相传的热点、焦点和难点话题,而是对这些话题作出了具体而平实的回应。
中共正在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严格实行的民主集中制、健全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有利于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等也已成为中共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方式之一。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公信度”三个字出现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之中,受到了十七大代表的好评。事实上,近年来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越来越重视民意。比如,近年来,组织部门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延伸考察、任前公示等方法,着力把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标准和要求都亮给群众。
中国青年报:10月15日,胡锦涛在报告中提出,将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并将“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有评论认为,这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重要执政理念,在分配制度改革中的体现,充分顺应了全国上下关于缩小贫富差距的共同愿望。
(编辑:王晶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