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唐宁街10号迎来一名中国客人———在英超联赛上有出色表现的中国球员郑智将与英国首相布朗一道品茶。这是布朗为即将启程的中国之行所做的热身活动之一,而专家则从中看到英国政界对中国非同寻常的重视。本报记者还了解到,布朗曾带领内阁成员集体阅读中共十七大报告,希望从中找到解决英国社会问题的对策。在如何与崛起的中国打交道方面,英国的态度正变得积极而清晰。
·媒体上的中国热刚刚开始
上周,路透社的奥运博客专栏开张,路透社全球总编辑史进德为其撰写了开篇辞。在这篇题为“奥运尚未开幕,中国已赢得世界尊重”的博文中,曾担任路透社北京记者站站长的史进德写道,1993年,他亲历了北京落选2000年奥运会申办的全过程,并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当年想获得世界认可的那种渴望。然而,中国的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以及本世纪前几年以创纪录的姿态高歌猛进,令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羡慕的对象和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文章说,虽然中国在未来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但中国再也不缺的一件事是:世界的尊重”。路透社总编的这篇文章,代表了2008新年伊始大多数英国媒体对今日中国的基本评价。
上周末,记者浏览英国的互联网时看到了这样几条报道:英国外交国务大臣马洛克—布朗勋爵近日在议会上院辩论时说,“治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并非易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改善公民经济和社会权利方面取得了很多值得称道的成就,但这些进展被西方国家低估了”;另一篇出自《独立报》的题为“中国掌握开启市场的钥匙”的报道说,“虽然中国的经济规模只有美国的1/4,但其增速却是美国的4倍,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这对英国来说是一大利好消息”,类似这样的关于中国的报道,几乎在每天的英国媒体上都能看到。点击《每日电讯报》网站,输入“中国”一下子能跳出2000多条有关中国的新闻。倒退几年,如此频密地报道中国的现象在英国媒体上是很难见到的。还有越来越多的英国媒体选择对中国进行长期固定的连续报道,路透社、《金融时报》有中文网站,《卫报》、《独立报》则有固定的中国新闻报道版块,除英国广播公司以外的英国当地电视媒体独立电视台以及第四频道也陆续向中国派遣常驻记者。不过,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英国媒体上还有很多指责环境污染、虐待动物这样的负面报道,就在去年12月初布朗即将访华的消息发布后,英国传媒还掀起了一轮炒作“中国商业间谍”的浪潮,但不得不承认,这类报道的总量正在减少。对此,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的卢宜宜博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英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不再是单一的非黑即白,他们慢慢开始反映中国的复杂性,这种变化是持续、冷静和自然而然的。因此可以说,英国的中国热是逐渐升温,并且刚刚开始。
·政府内阁会议上阅读十七大报告
其实,媒体只是国家以及政府的话语管道。英国媒体对中国积极关注的更深层次原因,其实是英国政府对中国的积极态度。《环球时报》记者不久前听说,布朗领导的新一届工党政府十分关注中国政府的大政方针,他甚至带领其内阁成员专门研读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这不禁令记者想起了3年前布朗首次访华时说的话,当时身为英国财政大臣的布朗说,“中国的发展帮助我们理解何谓变革,英国应该向中国学习,否则就可能落在中国之后”。研究十七大报告,是否是布朗向中国学习的一部分呢?《环球时报》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英国工党对外关系主任奥利夫弗莱。
据奥利夫弗莱介绍,英国政府的智囊机构经常会在每周一的内阁会议上,向首相及内阁成员提供一份有关世界动态的“内参”。不久前,英国著名思想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将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的“科学发展观”、“和谐世界”以及民主建设的内容汇编成“精华版”,布朗内阁研读的就是这份精编版的十七大报告。“一般来讲,智库提交的内参大多是针对英国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很有借鉴意义”,奥利夫弗莱说,在工党很多同仁看来,中国共产党作为全球党员人数最多的执政党,其政策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报告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因而受到工党很多人的赞同,而针对英国农村日渐衰败、城乡差距拉大的状况,英国政府正考虑学习借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有关解决“三农”问题的精神。
·智库想在报告中找“解药”
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亚洲问题专家马克?菲茨帕特里克,是参与向布朗提交这份报告的专家之一,他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他和他的同事们详细研究了中共十七大报告,他们最关注的是中国的民主建设和建设“和谐世界”。他说,英国的执政党工党在近两年里一直被党务资费管理混乱的问题所困扰,就业和养老金大臣彼得海现在就因为利用私人政治捐赠竞选工党副主席而受到质疑。在马克看来,虽然工党一直标榜自己代表中低层民众的利益,但英国民众却感到工党正在渐行渐远,这种信任缺失令工党在过去3年里支持率步步下滑。“而现阶段建设现代政府的主要策略,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有很详细的阐述。第一是发扬和发展基层的人民民主,第二是发展党内民主,建立执政党的民主体系,第三是建设现代政府,报告对于实现现代政府的决策机制、监督机制、透明机制等有关内容还指出了很具体的方向”,马克说,他将研究结果递交给了布朗内阁,希望工党政府能够从中得到启发,找到英国工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事实上,详细研读十七大报告的绝不仅仅是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一家。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等智库,目前都设有中国问题研究小组,各大研究机构近年来还纷纷聘请中国学者加入,希望能够更加准确地研究中国。这些熟悉中国的英国专家们将所收集整理出来的资料和意见汇总后提交给政府部门作为重要的决策参考。而近两个月来,他们研究成果最丰富的就是落幕不久的中共十七大会议内容。在英国各大思想库看来,“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最能反映出中国的政治走向”,因此,从去年10月中共十七大落幕至今,在英国众多研究机构里召开的有关十七大的讨论会就没有间断过。去年11月中旬,英国外交部、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中国周”专题研讨活动,首日开场的讨论主题就是“2020年的中国:中共十七大的关键政策后果及其影响”,演说者则有包括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等在内的多位国际知名“中国通”,受邀参加的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则成了讨论会上的焦点人物,听众们不仅非常专注地聆听他的演讲,还在休息间隙将李君如团团围住,与之讨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辩论中国股市有没有泡沫等等。本周,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还将有一场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中国政党发展的研讨会。与此同时,英国议会跨党派“中国问题研究小组”则在议员间讨论十七大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英国拥有有史以来最多的机会与中国合作”
“现在,英国拥有有史以来最多的机会与中国合作,如果做对了,将拥有一个可以合作的中国,并从中受益;如果做错了,后果无法计算。到时候,可能不仅仅会失去中国,还会失去整个世界”。英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克里?布朗在去年8月撰写的题为“正确解读新中国”的文章中认为,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胜利和失败也会成为西方的胜利与失败,英国必须了解在哪些领域可以和中国合作,在哪些领域需要抵制中国的冲击,但所有这一切都基于一个前提:真正了解和你打交道的这个中国。
“对于中国,英国官方及智囊机构都认为,英国应当在这个世纪把握住同中国合作发展的机遇,这对于英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再度崛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凯瑞?布朗博士说,布朗首相是一位经济学家,他对中国的兴趣点在经济,这也是他希望在任期内着重开发的领域。在这种务实的对华方针政策下,布朗政府能够比较坦然地将中国实力的不断壮大看作是对英国的“机遇而非威胁”。因而在不少欧洲国家对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人权等问题说三道四时,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就显得比较“友好”。在卢宜宜博士看来,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正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着深层次和长远的影响,英国政府已经认同,无论是国际机制的改革,还是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发展等国际议题,英国外交政策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与中国密切合作。
伴随着政府间的友好关系发展,2008年,中英两国民间交流也迈入一个新的阶段。据报道,大伦敦市政府将联合英国多家企业、博物馆、画廊等不同行业机构,举办连续三年的“中国在伦敦文化秀”活动,庆祝中国新年的到来,届时,英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将有20多个城市先后举办展示中国文化的活动。由汇丰银行、普华永道等40多家与中国有业务往来的英国企业发起的“时代中国”大型中国推介活动也将同时启动,并持续到北京奥运会结束。(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