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机械化部队战斗力生成直接影响陆军战斗力
[ 2008-01-22 09:38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装甲机械化部队是陆军的主体作战力量,其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直接影响着陆军战斗力生成的质量和效益。

·生成路径由“科技引发”向“理论牵引”转变

机械化条件下,装甲机械化部队战斗力生成,走的是科技进步——武器装备——军事理论——编制体制的路子。简单地说,就是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按这样的观念指导,往往是新装备定型生产后,首先装备部队,再催生作战理论,并引发部队编制变化。这样的模式由于弄不清未来“仗怎么打”,战斗力生成始终处于被动、尾随状态。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新要求,装甲机械化部队需要确立“理论牵引”的战斗力生成路径。即通过作战理论的先导研究,推动部队武器装备、编制体制、军事训练内容和方法的转变,切实通过训练设计未来陆战场“作战样式”,并通过不断完善这种设计,创新训练模式,实现作战与训练的融合一体。海湾战争后,世界军事发达国家都确立了“提出理论——作战实验——实兵演练——实战检验”的发展思路,其实质就是以先进的理论牵引部队战斗力生成。

·生成方式由“纵向叠加”向“横向联动”转变

长期以来,装甲机械化部队战斗力的生成方式主要是“纵向叠加”,即先单兵、班排,再连营,然后团旅的由下到上,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单元到系统的“阶梯式”训练。这种训练方式,造成了战斗力生成渠道“狭窄细长”,战斗力生成“流速低”、时间长、效益差。改变这种方式,必须拓宽战斗力生成渠道,变“纵向”为“横向”,变“叠加”为“联动”,完成战斗力生成由“加法”到“乘法”的转型。“横向联动”式训练,就是打破兵种、单位“壁垒”,弥合“兵种间缝隙”,追求“装甲机械化部队作战能力的融合”,变“顺序”训练为“并行”训练,变“单打独斗”训练为“融合”训练。

实现战斗力生成方式向“横向联动”转变,当前需要在三方面加大力度。一是加大要素的训练力度。着眼未来陆战场联合作战能力需求,加大情报信息、指挥控制、联合打击、全维防护、综合保障等基本作战要素的一体化训练力度,探索协作区装甲机械化部队多种形式的作战要素一体化训练路子,推动战斗力生成方式变革。二是加大基地化训练力度。统一整合装甲机械化部队训练资源,着眼未来可能遂行的作战任务,建设山地作战训练中心、城市作战训练中心、高原作战训练中心等不同环境条件的装甲机械化部队训练基地,为战斗力生成方式改变提供场所和平台。三是加大网络化训练力度。实现由坦克、步兵战车等单一的平台训练,向以信息系统为支撑、平台为基础的网络训练转变,把平台训练纳入网络训练大系统,用网络训练带动平台训练;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分布式模拟训练,把各个单一的模拟系统或模拟器联接起来进行训练,在系统集成中实现战斗力的快速提升。

·生成重心由“突击能力”向“联合能力”转变

机械化战争条件下,装甲机械化部队的战斗任务主要是攻城略地、歼灭对方有生力量。所以,快速突击能力成为战斗力生成的重中之重。装备研制、部队建设、军事训练、理论研究等一切工作,主要围绕“突击能力”生成展开。信息化条件下,战争更多地表现为体系与体系、系统与系统的对抗,单一的装备,单一的兵种或军种已很难决定胜负,要求各军兵种战斗力生成重心必须实现由“突击能力”向“联合能力”转变。

战斗力生成重心向“联合能力”转变,一是作战力量结构必须有利于联合能力生成;二是训练组织必须便于联合能力生成。应改变建制单位训练相互封闭的局面,打破师旅团界限,拆除合训障碍,促进装甲机械化部队训练向兵种体系集成方向发展。应大力开展“融合兵种能力的联合训练”,促进联合作战能力的生成。三是作战理论研究必须着眼于联合能力生成。在研究指导上,需要以联合能力生成为目标;在研究重心上,需要强化联合火力主体意识,突出联合火力打击行动;在成果评价上,需要紧紧围绕有利于“联合能力”生成组织实施。

·生成目标由“单一战斗力”向“双重战斗力”转变

机械化战争条件下,地面作战的本质是以充分发挥部队的地面机动能力为主的地面机动战,所以,强大的机械化作战能力成为装甲机械化部队战斗力的根本要求。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形态、作战方式和方法的变化,使信息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基本构成要素。装甲机械化部队是陆地战场的快速机动作战力量,完成攻防战斗任务既需要“硬碰硬”的机械化战斗力,更需要“软对软”的信息化战斗力。特别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与敌交战,更需要尽可能地夺取和保持局部电磁优势,确保机械化作战效能的充分释放。(来源:解放军报)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