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外交促进中外和谐共存
[ 2008-02-02 08:55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东方古国,甲骨文、青铜器、指南针、古长城,这些中华文化的代表符号,长久地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中国又是一个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大国,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的GDP、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再一次把世界的目光聚焦到神州大地。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中外交往大事接连不断:2007年11月,法国总统萨科齐访华,到清华大学发表演讲,参观西安兵马俑博物馆;2007年12月27日,日本首相福田访华,在北京大学演讲,并赴山东参观曲阜孔庙;2008年1月,英国首相布朗访华,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观看中英乒乓球友谊赛。三位国家领导人访华期间,在与我国领导人和工商界人士进行繁忙的政治会晤和经贸交流的同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要与普通大学生对话,并进行文化交流。这充分表明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在外交中的作用。

在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发展呈多元化形式。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域、语言、宗教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的解读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和而不同”。与科学追求的同一性相反,文化的特征就是差异,多元并存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文化形态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核心要素是语言、饮食、教育和社会结构。我们看到,国外大城市里有不少的小“中国城”。它们的形成大体上走的都是相同的模式:从一个中国人,到一个中国餐馆,到一个中文学校,再到一个中国社区。这种发展模式为我们认识不同文化形态提供了一个观察和交流的途径。

不同文化形态的交流,最基础的是语言交流、饮食交流、行为方式的交流以及生存状态的交流。差异的吸引,互补的需求,行为方式某种程度的潜移默化,都是并存的前提,和谐的基础。温总理同到访的英国首相布朗在观看完中英乒乓球友谊赛后曾说:“毫不夸张地讲,乒乓外交确实在世界外交史上创造了奇迹。因为体育是可以超越种族、制度以至文化的,可以连接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们的友谊。”乒乓球、芭蕾舞、京剧、围棋,这些普通的文化活动之所以能成为外交“破冰之旅”的载体,能化解政治危机或经济制裁,其原因就在这里。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一种体现。文化外交不仅要展示给世人中国厚重的历史与和谐的文化,更要展示一个现代的中国,一个变化的中国,一个开放的中国,一个与世界接轨的中国。(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来源:人民日报)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