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36年前,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访华破冰之旅揭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36年后的今天,如何看待中美关系及其未来发展?昨天,美国国际项目开发公司董事长、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傅立民在沪举行了题为“中美关系之期望”的演讲。
傅立民先生是美国知名的中国事务和外交事务专家。尼克松访华时,傅立民担任总统首席翻译。1981年到1984年,他担任美国驻华大使馆副馆长和公使。1993年到1994年,他担任美国国防部助理部长,其间成功重建与中国的防务和军事联系。此后,傅立民多次访问中国,参与了许多高层次官方交流和民间交流。可以说,他参与并见证了中美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此次应邀来沪主讲“鲍大可—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讲座”,傅立民的话题自然离不开他曾经参与的中美建交历程。1972年尼克松访华,2月21日,尼克松在北京与毛泽东主席举行了会谈,这一天也将他的历史性访华之旅推向了高潮。昨天恰逢21日,对于36年前的这一天,傅立民至今记忆犹新,称“这是中国人与美国人相互发现的一天”。
谈及《上海公报》,傅立民认为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中美双方坦率地表达了彼此在地区和全球问题上的根本分歧。“三十多年前,我们两国走到一起,那是出于地缘政治考虑的两个敌对阵营的婚姻”。傅立民这样形容中美最初建交的动机。随着双方交流的增多,中美关系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傅立民对未来的中美关系给出了积极的判断。他认为,一直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存在两个障碍,一个是台湾问题,一个是意识形态分歧。在台湾问题上,和平统一已经成为海峡两岸的主流共识,北京和华盛顿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虽然短期内存在风险提升的可能性,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有理由保持乐观的。而意识形态的分歧也在淡化,这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中美之间的接触在增多,尤其是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一个人不能两次访问同一个中国。”对于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傅立民幽默地打了个比方。此外,中美建交以来的发展也给予了这种乐观主义以理由。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多样化,中美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对于傅立民的上述乐观判断,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杨成绪大使在随后的点评中表示,他很同意其对中美双边关系的评价,也支持其对两国关系发展前景乐观的看法。中美之间进一步发展关系确实有很大的空间。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中美关系已不单纯是双边关系了,世界上发生的几乎每一件事情都会影响中美关系,这就要两国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双边关系。杨成绪同时指出,中美之间依然存在着很大疑虑,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同意傅立民大使对美中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作出的判断,但我也愿意指出,不论在公开场合或是内部会谈时,中国一再强调,不要向台湾发出错误的信号。中国确实很担心。”
虽然双方对当前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对于中美关系的长远发展,双方都保持了乐观的信心,都强调中美两国间应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杨成绪最后奉劝美国朋友客观看待中国的发展,既不要高估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也不要轻信什么“中国崩溃论”。
本次讲座由上海市美国学会与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联合主办。(美知名中国事务专家傅立民在沪演讲 记者 王珍)(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