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不会忘记中国人民对我们的关怀和帮助”
[ 2008-02-28 09:00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26日晚,中国驻也门大使馆灯火辉煌,120余名曾在中国留学的也门各界人士欢聚一堂,参加也门留华学生招待会。

中国驻也门大使罗小光致词说,中也建交以来,也门派遣大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学成回国后,他们成为也门各行业的骨干,为也门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促进中也友好关系发挥了突出作用。

留学生代表、也门公共工程部高级官员扎哈尔用中文致词说,“中国人民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对我们的关怀和帮助”。

也中友好协会主席郝拉尼向新华社记者介绍了自己在中国的留学经历。1976年,17岁的郝拉尼被选派到上海工业大学学习电力工程,并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时间。他告诉记者:“在中国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接触到了友好的中国人民和悠久的中国文化。”

郝拉尼说,他留学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中国人民从中受益匪浅。他认为,也门想要加快发展步伐、改善人民生活,需要向中国朋友学习坚忍不拔和勤劳刻苦的精神。

66岁的扎马里老人曾在中国学习、工作两年,提到那段时光,他热泪盈眶。他说,中国人民对我们这些也门留学生非常友好,很多中国同学都成为我们一生的好友。1960年,时年18岁的扎马里前往北京外贸大学学习中文。一年后,他又到上海浦东纺织厂进修。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不仅掌握了一口流利的中文,还学到了很多“中国的经验”。这位回国后在萨那纺织厂工作的技术骨干说:“我经常对同事们说,要学习中国人的经验,在工作中要力求‘多、快、好、省’。”

谈及中国发展的近况,萨那大学建筑工程系教授欧勒非最有发言权。他曾在1975年至1980年、1985年至1987年和1996年至2000年期间三赴上海同济大学攻读建筑工程专业,并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欧勒非说:“我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成就与辉煌。”他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经济、社会、教育等各领域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中国人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据悉,许多曾在中国留学的也门人得知中国驻也使馆举办此次招待会后,纷纷与使馆联系表示希望参加。还有一些不在也门首都萨那居住的人士也赶来参加了此次招待会。

招待会上,这些阔别二三十年的老同学热情相拥,共同回忆在中国的美好时光,并与使馆人员结交新缘,共同祝愿中也友谊万古长青。(来源:新华网)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