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逼近滞胀边缘 四教训警示中国
[ 2008-02-28 09:26 ]

果断行动犹未为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过两轮比较大的通胀和一轮中等程度的通缩,但幸运的是,“滞胀”对中国人来说,还只是传说中的故事,并且在可以想象的未来,统计学意义上的滞胀也不会发生在中国。但在持续了三四年高增长低通胀的“金发女孩经济”之后,高通胀已不期而至,并且伴随着GDP的回落。在增速回落通胀上升这一局势面前,该怎么办?

从最近的形势看,人们的通胀预期已经形成,随着年后的新一轮工资重定,物价螺旋式上升的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这是宽松货币政策执行太久的必然结果。我们似已错过控制通胀的最佳时机,但现在采取行动,果断控制货币(数量工具和利率工具皆可,关键是力度要足够)仍未为晚矣。不过,在采取相关的行动之前,有若干教训需要记取。

教训一,货币政策应以稳定物价为最高目标。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共识,也是上百年来各国货币政策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一原则在没有取得明确的法律地位之前,货币当局的意志至关重要。

“快骑自行车理论”说起来很讨巧,但实际上祸害无穷,历史上的教训也比比皆是。这一理论的信徒太多,稳定物价,首先就是要清除它的影响。

教训二,不可错误僵化看待核心CPI。一般而言,除去能源和食品的核心CPI更能准确地反映总需求状况,因而被大多数央行作为观察的主要目标,但目前的形势是,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涨,绝大部分反映的是总需求的过热,供给冲击因素反在其次,并且被核心CPI排除在外的食品和能源早已显示出价格上涨的持续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抱残守缺,死扣书本,以“结构性通胀”应付一下,麻痹大意,怎能看准病因?

教训三,对资产价格对消费物价的影响要有前瞻性。资产价格对消费物价的影响渠道复杂,且有相当大的滞后性,此轮物价上涨,有多少成分与房价上涨所引发的过度投资相关,值得细细分析。

教训四,在输入型通胀面前不应无所作为。此轮物价上涨的原因和性质,众说纷纭,五花八门,输入型通胀说即其一。作为一个大型经济体,并非完全被动接受外部的价格输入,如果以此作为借口,或无所作为,或下错药,后果堪忧。 (黄小鹏 作者单位:趋势宏观研究公司)(来源:政权时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