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今年中国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而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在世界范围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均呈明显增多增强趋势。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防御极端气象灾害已成为人类生存面临的最大挑战。重新认识全球与区域气候,加强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监测预估不可或缺。
今年世界气象日,人类把目光锁定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观测我们的星球、共创更美好的未来”成为二00八年世界气象日主题。
从遥远的星空,到温、压、湿、风等气象要素;从变幻莫测的天气形势,到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生物圈等五大圈层。遥遥数千年,人类破解了大自然无数的未解之谜。然而,美丽的太空深处、人类的地球家园,仍然潜藏着无数的危险与灾难,促使人们不懈地探索。
郑国光表示,大气探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手段,是大气科学的基础,没有对大气状况准确及时、连续详尽的了解,就谈不上对灾害性天气变化规律的科学掌握,更谈不上预测预报、趋利避害。
一九九0年,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出了建立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建议。二00二年,中国启动了中国气候系统观测计划,重点是发展中国十六个气候关键区的多圈层综合观测,防御极端气象灾害。
目前,中国基本建成了由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地面气象站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网络。汛期,天气预报员每隔十五分钟就能获取一张最新的卫星云图。全国已建成一百三十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每六分钟就可以对大气状况进行一次探测。
这些“千里眼”、“顺风耳”使气象灾害监测水平显著提高。二00七年,全国二十四小时的晴雨预报和暴雨预报准确率比上年分别提高了百分之二点一和百分之一点九。中央气象台对台风移动路径的预报达到历年来最高水平。去年台风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为中国近五十八年来最少。
监测、预报、预警是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三部曲。郑国光说,今年刚刚发生的这场罕见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使我们意识到,防御天灾只能靠人努力。中国现有气象灾害综合监测探测范围、精度、时空分辨率等尚不能满足气象防灾减灾的要求。
郑国光说,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气象局将面向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需求,逐步建立天基、空基、地基一体化内在结合的、多圈层的观测系统,实现多尺度的立体观测。同时,完善综合监测网络,加快建立防御极端气象灾害体系和机制,建立完善的极端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的启动机制。(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