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面对嘈杂的西方舆论 让中国成为成熟大国
[ 2008-04-15 09:08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最近,有不少中国学者、专家在谈及西方媒体或公众对中国产生的种种误解时,常常用西方还“不适应”中国的崛起来做解释。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这种不适应是如何产生的,笔者认为,目前发生的不愉快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沟通而造成的。

西方人对中国的发展变化充满了好奇,他们兴奋、激动和怀疑,他们对中国这只沉睡多年的“狮子”终于慢慢醒来充满期望,但这一切都伴随着怀疑和担忧。因为西方人,包括学者和普通民众,都认为中国的问题实在太多、太复杂了,没有一个西方学者敢于预测中国经济会有如此高速的发展。中国落后的基础建设、沉重的人口压力、薄弱的农村经济、新旧混杂的规章制度,以及令人无从下手的环境恶化问题,曾使许多西方学者不敢展望中国的未来。

但现在的中国用出色的成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独特的智慧与魄力,让世界大家庭开始接纳中国,并赋予她越来越多的期望。如果说西方对中国的新角色有什么“不适应”的话,主要是因为中国对世界上的一些游戏规则和方法尚不熟悉,或相当陌生。就好像“优生班”里突然来了一位“插班生”,人们对他品头论足、指手画脚、说长道短,而中国自己似乎没有完全做好准备,就突然被历史推上了世界舞台的最前沿;面临众多新颖而繁杂的国际游戏规则,耳听赞扬与批评的不同声音,中国有些不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角色和新的职责,这是十分正常的。当中国能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批评和指责时,中国就成为一个成熟的大国。

经济上成为紧密的合作伙伴,并不等于政治上就能成为贴心的朋友。经济与政治永远是一对冤家。西方在承认与接受中国的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在千方百计地限制或削弱中国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在当前中国与西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情况下,加强沟通是解决分歧的唯一办法。瑞士一位驻华多年的跨国公司的CEO曾对我说:“中国与西方的沟通太少,要全方位的沟通才能使外部世界更了解中国。”

一位曾经到过西藏的瑞士同事发出感叹:西藏明明不是目前西方媒体所报道的那样,但事情怎么会闹成这样呢?这句话令我对近期因拉萨3.14暴乱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有了一个新的分析角度:我们这几十年来一直在西藏默默无闻地建设着,修铁路,建公路,盖新居,兴超市,办学校,立医院;花巨资,缮寺庙,我们做了这么多功德无量的善事、好事,西方人怎么都毫不知晓呢?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有些西方人士压根儿就没把西藏看作是中国的一部分,别有用心地造谣中伤外,另外一个原因与达赖集团多年来不间断的不实“宣传”有关。国际问题专家已经注意到,“藏独”分子多年来一直善于与国际媒体“沟通”和“公关”,散布不实信息,因而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基础。

而相比之下,我们对西藏发展深刻变化的宣传对国内公众做的多,但对国际公众则显得薄弱。这显然不利于中国形象的建立与维护。

尽管中国这30年来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对于许多从没到过中国的外国人来讲,他们对中国的认识永远是片面的、过时的。我问过许多从未踏足中国的瑞士朋友,他们说,除了中国电影留下的印象之外,全是从当地媒体上获取的信息。问他们对上海了解多少,回答总是“听说像纽约”这句话。试想,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尚且不被大多数西方人所熟悉,要他们了解西藏等西部地区就更困难了。既然我们不能指望全世界大多数人都能到中国来看一看,那就只有靠我们主动地对外多做沟通推介工作了。

通过沟通,才能逐步改变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使舆论环境能够变得更客观、更平和。当然,这样的沟通是长期的,需要我们做长期的艰苦努力,需要我们在面对嘈杂的西方舆论环境时,保持沉着应对的心态。(刘志勤 作者是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来源:环球时报)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