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诬称中印推高粮价 欧美才应负主要责任
[ 2008-05-08 08:56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近期,粮食价格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粮价上涨一次又一次地挑起了人们敏感的神经,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予以应对,联合国也召开粮食峰会,研究相关对策。

自去年以来,全球各地的粮食价格竞相飙升,主要粮食价格上涨幅度都超过了40%,大米价格一度冲高到1000美元/吨,比平时价格上涨了3倍。但德国《明镜》周刊在分析粮价上涨的情况时,却将矛头对准了中印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认为是中国和印度的消费推高了国际粮价。

粮价引发连锁反应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大米和小麦价格的上涨使很多穷人深受其害,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说:“世界上最富裕的2亿人对粮价的上涨并不敏感,但有超过8亿人每天是饿着肚子上床休息的,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连串的暴力活动。”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专门针对粮食危机召开了联合会议,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警告说,粮价的上涨已经在至少33个国家引起了不稳定,包括一些地区大国,如埃及、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当地甚至不得不派部队去押运粮食。

在美洲,墨西哥人首先走上街头,抗议玉米价格上涨,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隆因而不得不宣布大幅提高本来就很高的玉米补贴。而在海地,泥土饼几乎是人们唯一的食物,粮价从去年以来上涨了40%,导致上周在首都太子港引发骚乱,人们在总统府门前扔石块和酒瓶,总理也因调控粮价不力而被免职。

粮价的上涨促使激进势力在北非地区逐渐得势,而在非洲其他地区,如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塞内加尔、科特迪瓦和喀麦隆已经造成了超过100人死亡。

在中东的阿拉伯世界,仅仅在去年第四季度,黎巴嫩的粮食价格就上涨了140%,叙利亚则上升了20%。而以前的粮食主产区,包括伊拉克和苏丹,现在只能依靠联合国进行粮食援助。

西方媒体进行臆测

按照西方媒体的逻辑,中国和印度拥有全球约1/3的人口,但是耕地存量却大大小于这个比例,再加上中国和印度经济现在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中,民众消费正在不断升级,以前主要消费的是粗粮,现在肉类消费比例不断上升,而这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来进行肉类生产。正是因为中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导致全球粮食短缺,粮价上涨。

实际上,中国多年来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粮食总产量一般都会大于消费量,中国2007/2008年度预计大米产量为1.295亿吨,而同期消费约为1.27亿吨,供需基本平衡还略有结余。中国主要的粮食进口项目中只有大豆一项。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从2003/2004年度以来,中国历年的期末库存(产量减去消费后的数据)都为正数,这意味着,中国粮食库存每年都略有增加。中国政府和民间拥有大量的粮食储备。这也是在这轮粮价上涨风潮中,中国粮食价格一直保持平稳的最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印度自从上个世纪开展“绿色革命”以来,粮食自给率也大大提高,可耕地面积达1.7亿公顷。欧盟委员会在2008年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表示,印度农业由于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虽然在粮食上还需要少量进口,但总体上已经成为一个农产品净出口国。由此可见,西方媒体的臆测,完全没有事实根据。

欧美国家应负主要责任

全球粮食价格上涨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实际上,近几年来,全球粮食总产量并没有发生大幅波动,粮食价格也是在两年前开始大幅上涨,这并非源于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欧美国家应对粮价上涨负主要责任。

首先,发达国家从战略角度出发,采取非常规手段获取能源,造成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

第二,为了应对石油价格上涨,欧美国家用大量的玉米、油菜、棕榈油等粮食和农作物发展替代能源,使原本紧张的自然资源雪上加霜,影响了粮食生产。

第三,美国对美元贬值放任自流,导致来自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大量进入粮食期货市场,抬高了粮食价格。

第四,世界银行从发达国家的立场出发,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降低农业关税水平,在发达国家大量补贴存在的情况下,农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冲击了进口国市场,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五,全球变暖导致大量农业土地丧失,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严重损害了农业生产,造成农产品产量下降。(来源:世界新闻报)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