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圣火丽江站传递:古城瑰宝 火炬照耀
[ 2008-06-10 11:47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6月10号,奥运圣火开始了丽江传递。美丽的丽江作为世界瞩目的旅游城市,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任务,也留下了众多游客的浪漫故事。火炬的到来更点燃了古城的灿烂之火。众多游客都满怀激情为奥运加油,为中国祈福。

来自四川汶川灾区13岁的张紫兰和1996年丽江地震时出生的丽江纳西族的和震生,高举象征和平、友谊、团结、进步的奥林匹克圣火,携手并肩开始了奥运圣火在云南梦幻丽江“燃情岁月,灿烂丽江”传递的第一棒。

然而就是这座瑰宝般的古城,却有着传奇的历史和曲折的保护进程。

古城的重生

时光回至1252年,一位蒙古将军忽必烈绕道进攻南宋,渡过金沙江占领了丽江。自此,丽江闻名天下。自此,中国南方著名的茶马古道得以诞生。

1986年7月初,原云南工学院的建筑教授朱良文,带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建筑系的19名师生,前往丽江地区(注:2002年国务院批准丽江撤地设市)讲习丽江纳西民居课程。朱良文发现,小镇上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家,正将木结构的传统纳西民居一一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钢筋混凝土小洋房。

与民间大兴土木相比,政府的拆迁工作更是“兴师动众”。政府不仅下发了“打通四方街”的红头文件,且拆迁指挥部也备齐人马,只要一声令下,四方街3.8平方公里内的民居将被夷为平地———目的只为一个:发展经济。

“丽江有今日厚重,谈何容易?”丽江地区建委主任杨世昌(音)对拆迁顿感沉重:如果打通了四方街,宛如在丽江古城的“心脏”切开了一条致命的口子。

于是,杨世昌找到朱良文,试图挽救这座不可再造的古城。他们联合给当时的省长和志强写了一封“群众来信”。

20多天后的8月14日,朱良文没想到,他写的信,省长竟然批复了。

和志强如是批示丽江县政府:“较完整地保留丽江古城很有必要,这不仅是为了研究颇具特色的纳西族民居建筑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开放和旅游所必须。”

万幸把丽江古城这块“瑰宝”保存了下来。

大多数人第一次认识丽江,源于1996年2月3日,那场强度为7级的地震,造成当地死伤人数达到17366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0亿元。

随着地震后修缮工作的展开,如何保护古城的问题也接踵而来。

在修与不修中,政府内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部分人认为,地震把墙体都震塌了,索性拆了建新楼;而另部分人认为,不能拆,要修就要修成原来的样子。争论到最后,政府各部门意见最终达成一致,“恢复地震前的样子”。

教授朱良文认为,“古镇的美不在于大和华丽,要的就是传统民居的古朴。在满足社会大众审美观的同时,我们不能摒弃自己的传统。”

但如何修缮,政府部门又遭遇难题。在广泛采集建筑学界颇有名望的专家的意见后,“修旧如旧”的建议被采纳:从维修材料到建筑上的花纹,乃至每栋受保护的民居、每棵树、每块石头等都有保护规划和平面图、剖面图,都要与原来保持一致,体现出古建筑“修旧如旧”的核心。

1997年12月底,丽江申遗成功,这个800多岁的茶马古镇,终于重获新生。除了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外,地处丽江腹地的“三江并流”也随后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东巴古籍》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丽江可能是目前全球惟一同时具有三项世界遗产的地方。2001 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公室主任理查德•恩格哈博士,高度评价了丽江古城保护所取得的成绩,认为其保护状况在中国乃至亚洲太平洋地区已成为典范。

丽江立足于自身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资源,通过科学保护和管理,并适度合理地进行开发利用,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带动旅游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7年丽江人均GDP达1.7万元;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60亿元,10年增长了9倍;

居民收入中有13%来自于旅游相关行业;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0%,高于云南省39.4%的平均水平。

在保护与发展中,丽江已经让两者充分和谐。

文化造就丽江之魂

1997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在北京大学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费孝通指出,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就是“文化自觉”。文化没有了能延续下去的种子,生命也就不存在了。“历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

如今,在丽江古城区及玉龙县范围内活跃着22个古乐队,14个东巴文化传习馆,一大批以木制工艺、东巴蜡染、纳西布挂画、东巴纸、铜制器具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经营户,纳西古乐及东巴文化产业年产值超过了1000万元。

2003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波兰格旦斯克举行,丽江申报的“东巴古籍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这标志着纳西族东巴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步入了国际化的新阶段。

专家认为:如果没有自然和人文的结合,云南的旅游就失去了发展的后劲。

丽江人宣科和他所带领的“纳西古乐队”,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人”。

房子终会腐朽,而流淌着中国文化血脉的纳西古乐则会流芳千古。

1995年11月,纳西古乐不仅成功登上了英国伦敦伊丽莎白女皇演奏中心的殿堂,此后挪威国王、芬兰总理先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刘震 吴家春)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