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博物院展示改革开放30周年考古成果
[ 2008-06-13 17:30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本次展示的考古文物荟萃福建三十年考古成就精华,将近年获得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等重要成果系统展现,它们平时大都存放在库房,有些考古的发现还填补了历史研究的诸多空白。”福建博物院院长杨琮接受《中国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2008年6月13日上午,在福建省博物院场馆里展示了福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考古成果展。前来的观众和考古、收藏爱好者络绎不绝,看到难得一见的考古文物,十分的惊喜。福建考古近年来亮点不断,频频以里程碑式的考古大发现,填补了福建历史研究的诸多空白,呈现给福建人民许多值得自豪的文化渊源与积淀。

福建省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考古成果展分为两个大展厅,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第一展厅展示的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出土的稀有文物;第二展厅展示的是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的文物。本次福建考古展是由福建省文化厅主办,福建博物院承办,展出时间为半年。


龙纹玉壁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改革开放30年来,福建省科学发掘的古遗址、古墓葬、古窑址150处,出土、出水文物及标本数十万件。为理清福建历史脉络,破解众多科研课题,提供了极为丰厚的资料。考古科研人员在发掘、整理、研究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与海内外各博物馆、科研团体的高成次交流活动。

福建博物院院长杨琮介绍说,这次展出的文物有商代的印纹硬陶杯口双系壶,西周的青铜大饶、西汉组玉佩、西汉陶香熏、南宋的鎏金银盒和清康熙的青花山石牡丹莲瓣菱口盘等全国稀有、价值连城文物,还有包括昙石山遗址、漳州虎林山遗址、浦城汉墓遗址、南安丰州皇冠山六朝墓葬遗址、福州怀安窑遗址等出土的文物。

其中,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是西汉时期的闽越国王城遗址,也是福建省迄今所发现的现存面积最大的一处古代的遗址,在全国来说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完整的古代城邑遗址。它在选址、建筑手法和风格上独具一格,是中国南方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体现了业已消逝的闽越国文明。


鎏金银执壶,南宋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

杨琮院长介绍说,福建考古成果展出了近年来的重大发现,其中有三明万寿岩旧石器遗址,是福建境内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迹。该遗址的发现把福建的历史推前了18万年,它被入选“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浦城猫耳弄山商代窑群遗址是迄今为止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商代龙窑遗址,为研究中国陶瓷史和早期窑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龙窑的起源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它被入选“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

特别是浦城管九村土墩墓群(夏商—春秋),是福建省首次发现的具有吴越文化的特征的遗址,对南方土墩墓起源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先后获得2006年“全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和“2006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填补了福建历史研究的几项空白,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谱写了辉煌灿烂的航海乐章。漫长曲折海岸线上众多的优良港湾,成为东西方船只往来驻泊载货的天然场所,水下考古资源异常丰富。福建作为国家水下考古最重要的基地之一,近年来捷报频传。连江定海、平潭大练岛、平潭碗礁等地,不断出水大量精美的外销瓷器,引起了文物收藏界和各方学者的高度关注。

改革开放30年来,福建省考古文博专业队伍建设不断壮大,场馆设施逐渐改善和更新。考古探索的领域也突破了原有的界限,在福建考古事业在几代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累积丰厚,把视野拓展到了广阔的海洋,福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水下考古科研基地之一。

(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实习记者 朱兴鑫)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