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表达如何远离“暴力”
[ 2008-09-25 13:36 ]

  2007年底沸沸扬扬的“姜岩死亡博客”事件过后,死者的丈夫最终选择了起诉,把对其发难的网民和网站告上法庭。他说,这个事件毕竟是自己的家事,毫不相干的网友们到家门口来闹,甚至影响了小区内的居民,于理于法都说不过去。

  律师钱列阳认为,网上舆论的重压或许能促成当事人反思其行为,让事件最终得到妥善解决。但网民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进行评论和实施行为,如果超越了法律界限,就容易越界为“网络暴力”。

  专家认为,“网络暴力”和社会暴力行为有很大不同。通常来说,“网络暴力”现象具有多种形态,包括网民对未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和当事人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受损;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言论和行动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一些网络事件还未得到证实,网民就开始发表具有攻击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使当事人在来不及解释澄清真相之前,就被这些‘语言暴力’打倒。” 律师张雁峰说。

  在“网络暴力”现象中,伴随行为往往是公民的隐私权和名誉权等被侵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显冬认为,要制止“网络暴力”现象,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现行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同时,还需要健全法制,尽快出台保护公民隐私信息的法律法规。

  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黄澄清认为,保护公民隐私是互联网发展遇到的重大挑战,信用卡号、住址、电话等私人信息都在应该保护的范畴内。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及时出台相关法规,规范网上无节制的侵犯隐私权行为。

  让文明理性的声音成为主流

  净化网络环境需自律和规范

  “互联网虽然是虚拟化的平台,但是网民的网络行为是现实行为,网民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应力说,全社会要营造氛围,积极引导网民提高网络素养,进而净化网络环境。

  专家认为,如果网上总是充斥着“语言暴力”,理性的声音就会退场;反之,如果文明、理性的声音占据了网络言论的主流,那些惯于使用“语言暴力”谩骂攻击者也就会自觉退场或改变其行为方式。

  “面对网络这样的新生事物,特别需要青少年学会自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说,“网络暴力”大都产生在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络使用者当中。应该引导青少年学会自律,学会在网络上分辨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很多业内专家表示,要遏制“网络暴力”,最终要靠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健全人格,提高素养。每个上网者都应认识到,任何攻击行为都可能走向暴力,攻击别人者也有可能被别人攻击。我们要保持对别人的真正尊重,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同时,网络媒体肩负着重要的管理责任,要出台相应的规范,强化网站的监督和管理功能,避免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和商业利益而忽略社会责任,真正做到合法办网、文明办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新闻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