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为改变“农业大省、工业弱省、财政穷省”的传统形象,湖南省自2006年提出“将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两年来,在继续确保农业大省地位的同时,湖南工业发展速度和质量均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快、最好的时期,其工业化进程中显露的“新型”“带动”特质,为中部地区如何统筹城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接长工业“短板” 夯实“以工促农”基础
作为中部农业大省,湖南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城市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以上。
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说,要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战略思想落到实处,必须有较高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作支撑。为此,湖南省委明确提出,在确保农业大省地位的前提下,将新型工业化战略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
但湖南发展工业也面临着诸多先天制约,一是总量小,二是结构重,三是治污难度大。
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说,推动新型工业化,湖南注重了“三个立足于”,一是立足于现有工业基础,将传统重化工业的升级改造和结构调优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内容;二是立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推动,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三是立足于惠及民众,治理企业污染,建立提高职工工资的长效机制,着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
湘潭钢铁集团今年前8个月实现利税28亿元,与数年前包袱沉重、举步维艰的情况形成了巨大反差。记者采访发现,湘钢的巨变来源于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推动。近年来,湘钢突破传统发展思路,筹巨资对传统生产工艺和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同时走合并重组之路,新组建的华菱集团跻身于国内钢铁一线企业之列,得到了世界钢铁巨头米塔尔集团的青睐。
在传统工业“破旧”的同时,同样注重在新兴产业上“立新”。位于湖南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8所,在太阳能电池应用技术研究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技术优势并未转化为产业优势。目前,湖南已将培育光伏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预计2012年总产值可突破500亿元。
记者调查发现,依靠资本市场、科技创新和产业整合,湖南已经诞生了华菱钢铁、湖南有色、中联重科等年产值过百亿元的大企业。另一方面,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去年超过全省经济总量的一半。在工业拉动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同比增加17%,工业正成为湖南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推动力。
工业化凸显“新型”特征和“带动”效应
治理洞庭湖、整治湘江污染、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短短两年时间内,在湖南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污染整治行动接连展开。
竹埠港工业区曾是湖南远近闻名的重污染地区。近两年来,这里强制关停、淘汰、整治污染企业20多家,一举摘掉了“黑帽子”,成为科技部重点支持发展的新材料基地。
统计显示,去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40%,单位GDP能耗和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4.43%和7.99%。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朱翔说,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有优先的选择。搞新型工业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湖南目前明确对新上项目设置环保门槛,这叫“不为”在先,“为”在后,“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思路必须抛弃。
尽管污染整治使地方政府在GDP增长、财政税收上暂时有所损失,但记者在湖南各地采访发现,地方干部对省委的决策表示支持和理解。
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告诉记者,今年仅湘江治污一项,株洲就关停20多家污染企业,GDP总量将减少20多亿元。但这种牺牲是值得的,株洲经济要发展,但更为迫切的是要实现科学发展。
坚守“四条底线” 新型工业化不等于农业“边缘化”
在提出将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第一推动力时,曾有人担心湖南的农业大省地位受到冲击。但两年来的发展事实表明,湖南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农业也保持了平稳较好发展。
统计显示,湖南省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在今年上半年双双增加。今年湖南早稻总产比去年增加3亿到4亿斤,为全年粮食增产5亿斤的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省委书记张春贤认为,湖南的“科学跨越”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和原有发展优势为代价。为此,在提出新型工业化战略之初,湖南明确表示必须坚守“四条底线”,即保证粮食、保证生态、保证节能减排、保证民生。
湖南省经委巡视员刘送保说,“四条底线”的提出,既是一道约束工业粗放型增长的“紧箍咒”,又是湖南对自身发展路径的“自我加压”,目的是为了保证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在新型工业化的带动下,近两年来,湖南一批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相继启动实施。唐人神等1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政府重点扶持,去年共实现销售收入280亿元,利税23亿元,出口创汇3.2亿美元。
朱翔教授表示,湖南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重视统筹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做法,为中部地区在增长压力下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积累了重要经验。
(来源:新华网长沙10月25日电 记者 黄全权、宋振远、段羡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