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中国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不仅在国内彻底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而且对世界局势进行了重新评估。邓小平判断,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从而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和平发展”的划时代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1978年后,中国的外交随之进入了一个转型期,逐步完成了由“斗争型外交”向“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过渡。
改革开放适逢第二次全球化浪潮,中国抓住了这次机遇,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时隔30年,中国由一个单纯的政治大国转变成拥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大国,这给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关系带来了历史性的转折。世界感受到了中国的分量,各国在处理对华关系时,除了考虑中国的政治地位外,还必须顾及自身的经济利益。笔者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以笔者外交生涯中最后一任的荷兰为例。中荷关系曾充满跌宕起伏。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荷兰虽然看重中国的大国地位,但是对华关系的好坏对荷的经济利益影响微乎其微。直至1984年中荷贸易额仅4亿美元,仅是荷兰与台湾贸易额的1/5。上个世纪80年代初荷经济滑坡,通货膨胀,失业率高达11.9%。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荷兰范阿赫特政府不顾我严厉警告向台湾出售潜艇,导致升格才10年的中荷大使级关系再次降为代办级。
2000年7月,当时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访问荷兰。图为朱镕基乘专机抵达阿姆斯特丹斯希普尔国际机场时的情景。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时隔10年之后荷兰成为中国在欧盟国家中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投资国。1997年荷兰在日内瓦人权会上采取了与中国激烈对抗的态度,导致中荷经贸关系停顿和迅速下滑。此时的荷兰已承受不起对华关系的恶化,所以不久就改变了态度。1998年初,李鹏总理访荷,两国领导人达成了在双方有政治分歧的问题上对话、不对抗的共识,并签署了壳牌公司在我国南海投资45亿美元兴建超大型石化企业的意向书。次年4月,荷女王访华,笔者有幸陪同,实现了荷兰国家元首对中国的首次历史性访问。2000年7月,朱镕基总理访荷,受到荷隆重接待,在荷公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笔者在荷兰任职的三年期间,虽然中荷双方在人权、西藏和台湾等问题上岐见如故,摩擦不断,但由于荷方能谨慎对待,不越雷池,中荷关系不愉快的历史未再重演。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荷贸易未降反升,中荷关系从此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中荷关系只是中国外交的一个局部,但是它却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外交的巨变。
(华黎明 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前中国驻伊朗、阿联酋、荷兰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