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节约"到"时尚" 中国都市百姓消费观念大变革
[ 2008-10-30 18:07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从曾经的“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到而今的“日渐成熟、崇尚高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都市百姓的消费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52岁的谢女士是南京人,至今仍保留着“量入为出”的习惯,每次购物回来,她都会按照购物小票显示的金额做好记录,收支分明。“过去收入少,不算好容易超支。”谢女士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初,她和丈夫每月收入加到一起还不到100元,每次购物,都要事前列好清单。

“小时候,家里经济紧张,很少能购置新衣服,总是只能穿哥哥穿剩下的旧衣服,到处是补丁。”朱明今年30岁,在上海工作,他回忆说:“所以,那时候老想着当哥哥。”

与谢女士、朱明一样,大多数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中国老百姓都有着类似经历,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物资匮乏,人们收入水平低,必须精打细算,量入为出。

50岁的胡女士提起20多年前自己结婚时的情形:“当时为了凑足冰箱、彩电、洗衣机这‘三大件’,我先生戒烟戒酒,省吃俭用了5年。”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一切都不一样了。一份关于2008年中国消费市场的调查显示,随着人民日渐富裕,财富效应逐步显现,中国的消费者正变得越来越成熟、自信、有主见,中等偏上消费群体正在形成。

“他们愿意花高出许多商品平均价格一倍以上的钱来购买从牙膏、剃须刀到手机、电视等产品中的高端产品。”从事消费市场研究的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陈有钢指出,中国消费者对于高端产品的需求正在加速,“消费者中15%的人愿意为高端消费电子产品支付至少高出60%的价格,为某些个人护理产品支付高达3倍以上的价格……”

今年国庆期间,液晶电视机成为上海各大家电卖场中的热销商品,销售量比平时提高五成以上。以6000元左右的价格,买下一台32英寸液晶电视机的上海市民林栋告诉记者,下个目标是准备添置一台52英寸的大屏幕液晶电视机,“价格的确贵一些,但视听效果、品质都会有很大提升”。

同样销售行情火热的,还有黄金、铂金、珠宝等贵重商品。根据商业主管部门的市场监测,国庆黄金周期间,上海黄金饰品的销售同比增幅超过30%。“高档商品热销,折射出百姓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晓斋说,仅以上海为例,近30年来,整个消费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54亿元增至3847亿元,增长了70倍左右。

在液晶电视、钻石首饰等高档商品逐渐步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不少国际品牌,甚至顶级品牌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小时候没有新衣服穿”的朱明如今收入颇丰,时常光顾高级时装店,他最喜欢的品牌是阿玛尼和古奇,“价格虽然比较贵,但偶尔消费还是能够承受的。”

世界奢侈品协会公布的数据则显示,2007年,不包括私人飞机和游艇,中国的首饰、服装、皮具、香水等奢侈品消费总额已达80亿美元,占到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份额的18%。

根据统计,目前全球公认的顶级奢侈品牌中,八成左右已进入中国市场,除了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不少奢侈品企业还在二、三线城市加大投入力度,开设专卖店,看中的就是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世界奢侈品协会预计,到201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在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所占的份额将达到32%左右。

“中国奢侈品消费升温,的确存在‘炫富’‘功利’等因素。但其根本的推动力,还在于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法国高等经济与商业学院LVMH研究中心访问教授卢晓分析说,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发展,收入的增长使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人们有了更多的、富余的钱,可以投入生活必需品之外的消费”。

新华网上海10月25日电(记者华晔迪 俞丽虹)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