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里的中国30年
[ 2008-11-13 09:23 ]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从1980年国家批准设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速度”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习惯用语。在短暂的28年间,深圳从一个人口只有3万人的边陲小渔村发展到人口过千万的现代大都市,城区面积也从最初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GDP也从1979年的1.79亿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6700多亿元,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目前已经成长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是其四大支柱产业。此外,作为中国主要的外贸口岸,深圳进出口总额连续10多年位居大中城市第一。2007年,深圳人均GDP达到10628美元,成为内地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新华社记者任勇摄

  中国贡献,让人心悦诚服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历险》作者萨拉邦焦尔尼在“驱逐”“中国制造”一年后发表感言时说:“经过一年没有中国货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中国货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代价会越来越大。以后十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过这种日子了。”

  萨拉邦焦尔尼的这番话说明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如今,从美洲到欧洲,从亚洲到非洲,许多国家大型商场或零售商店的货架上都摆放着“中国制造”,既有衣食住行所需的日用品,也有通信网络设备等高科技产品。

  “事实上,世界各个角落所有购买‘中国制造’商品的消费者都得益于这些产品的价廉物美,有英国经济人士甚至说,‘中国制造’使英国人更加富有,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侯赛因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

  对于许多外国公司来说,中国的巨大市场是他们发展的重要动力。

  麦当劳目前在中国有大约1000家分店,每天销售100多万份汉堡包。肯德基在中国的分店超过1800家,占其全球分店总数的四分之一。美国公司在华获利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日本松下电器产业公司总裁大坪文雄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正是因为有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松下乃至欧美的其他企业才能够进入中国,才能够将产品出口到中国,同时将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再出口到日本及其他国家,在相互合作和协助中增加了交流。”

  在谈到今后中国市场在松下全球战略中的定位时,大坪文雄说,在消费领域,中国的市场扩大最为迅速,因此,如何扩大在中国的销售,是松下海外战略的最重要部分,以最快的速度将松下最先进的产品引进到中国,是松下今后销售战略的重中之重。

  如今,对中国的贸易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1972年,当尼克松总统首次对中国进行历史性访问时,美中贸易聊胜于无。2007年,美中贸易额创下了3020.8亿美元的新高,是1979年、即两国建交时双边贸易的120多倍。现在,美中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并且已成为全球经济“双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40%。对欧盟来说,中国已是第二大贸易伙伴,2007年欧盟同中国的贸易额达3560亿美元,是1975年时的100多倍。非洲同中国的贸易额也从1977年的7.2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733亿美元,在30年内实现了百倍增长。

  中国对减少世界贫困人口所作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中国使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500万,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新闻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