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平心而论,从中国航天的规模、技术水平和未来发展来看,中国在全世界的航天国家中已处于中间靠上的位置。”全国政协委员、嫦娥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三月七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对中国航天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由衷地感到高兴。
栾恩杰认为,经过五十二年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的规模已经具备相当的基础,研制生产的能力、试验、验证和发射、测控的基本体系已经建立。
“第一大团队肯定是美国和俄罗斯,而在第二团队中,中国和欧空局排在前列。”栾恩杰说,“后面还紧跟着一批团队,如日本、巴西及亚洲其它国家。”
“中国在技术上已经掌握了很多与国民经济相关的航天技术需求。我们的设计能力、建造能力、验证能力都很强,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技术水平体系。如果现在有一个任务,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通过研发完成任务,而过去可能要十几年、二十几年攻关才能完成。”
栾恩杰所言非虚。对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中国花了十几年时间,而“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却只用了四年。
从未来发展看,栾恩杰称中国航天赶上了一个好时候。“现在中国非常注重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带动作用,比如科学发展观,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这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也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发展。”栾恩杰说,从探月工程开始,中国已经吹响了深空探测的号角。
而对于中国何时才能成为航天强国,栾恩杰不愿给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表。“强不强是相对而言的,仅以多少年来表示并不精确,也没有意义。关键在于找到差距所在,思考怎么来攻克难关,如何解决问题。”
这位前国家航天局局长表示,中国想要成为航天强国,必须以加速度发展。“一方面要有基础技术的攻关来推动,另一方面也要有重大工程来拉动,比如载人航天,嫦娥工程等。有了这一推一拉,提高速度才能迎头赶上。”
六十八岁的栾恩杰以“老朽”来称呼自己,“中国航天的希望在年轻人。”三月六日,他刚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演讲,莘莘学子对他的热情和掌声让他看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希望。(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