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摆脱战后体制 日“和平宪法”志在必改?
[ 2007-06-07 15:09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5月3日,日本的宪法纪念日,是现行的“和平宪法”实施60周年的日子。60年一甲子,日本宪法正站在21世纪的十字路口:改,还是不改?是一个问题。

1946年11月3日,战败的日本政府在美占领当局的高压手段逼迫下,被迫颁布了这部以象征天皇、主权在民和放弃战争为主体的《日本国宪法》,于次年5月3日起实施。某种源于被“强加”的郁闷和反弹,构成了战后一直绵延至今的改宪思潮的主调。

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日本左、右翼思想尖锐对立,各种政治势力的论战此起彼伏,而所有这些“左”与“右”的思想交锋,本质上几乎都能以“护宪”与“改宪”为线索贯穿起来。

事实上,自“和平宪法”颁布、实施以来,“改宪”的论调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不仅如此,其间还几度形成高分贝的动议,甚至酿成严重的社会性事件。1970年11月25日,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率领4名“盾会”(由三岛弟子组成的、效忠其个人的准军事化右翼团体)成员闯入陆上自卫队营地,召集千余名自卫队士官宣读“檄文”,呼吁改宪,最后愤而切腹自戕,以唤起“国民精神”的觉醒。事件发生,举世震惊。“三岛由纪夫现象”成为列岛长久的话题。那以后,“改宪”一度成为禁忌。

对宪法问题,日本战后历届内阁,几乎都采取回避策略,有些类似邓公小平的“不争论”方针。继在安保斗争中下台的岸(信介)政权之后上台的池田勇人曾公开声明,“在自己(首相)任内不修改宪法”。其后,直到小泉内阁为止,前后18任首相,无一例外,都曾做出过类似的表态——首相任内不轻言“改宪”,成了永田町约定俗成的“惯例”。

首先打破这种“惯例”的,是安倍。作为不折不扣打着“改宪”牌上台的政治家,安倍从不掩饰其政治保守色,谈到宪法问题时,言必称“摆脱战后体制”。他上台未久,便动议被视为“改宪手续法案”的《国民投票法案》出台,实际上等于启动了改宪的预备程序。

去年当选自民党总裁之初,安倍还曾从容地对海外媒体表态说,不惜以两届连任的时间来谋求实现宪改的目标。彼时的安倍显然是把宪改作为6年的中长期目标来考量的,如今,他何以在宪法问题上变得如此狂飙突进?

答案只能从其政权支持率的变化上寻找。作为以70%的高支持率登场的明星政权,安倍显然没能做到“细水长流”。从去年底开始,从11名“造反”党员的复党问题开始,舆论审视安倍的视线开始变得严峻起来。经过事务所经费等“政治与金钱”的丑闻和不止一名阁僚的问题发言、失言之后,离心力增大,安倍开始迅速走背,支持率跌破40%。

在这种情况下,把原本留着“善终”的牌——改宪,先拿来应急便没什么不可思议的了。毕竟,在7月参院选举中,如果自(民)公(明)两党的席位跌破半数的话,作为执政党总裁是要承担责任的。历史上因上院(参院)选举失利而引咎辞职的首相为数不少,近者有宇野宗佑、桥本龙太郎等。

“和平宪法”的核心,其实就是第九条,即所谓“放弃战争,不保持战力”的约束。这不仅是日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事实上也成为战后和平主义理念最大的思想资源。应该说,战后日本能有60年和平建设的实绩,成为和平主义的策源地、大本营,拜“和平宪法”及第九条所赐大矣。

这也是在今天的日本,“改宪派”已占多数、“改宪”基本上已成“政治正确”的情况下,主张改可以,但第九条不能动的声音依然十分强大的理由;恐怕也是最大的“改宪派”安倍虽然力主“改宪”,通过“改宪”谋求建设一个“美丽国家”,而对于到底如何改,其所憧憬的“美丽宪法”究竟为何物却始终失语的原因。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立场)

(文/研究员 刘柠 编辑:陈凡)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