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本月7日,东盟秘书长王景荣在东盟经济共同体协调会议(ECOM)中指出,尽管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是推动东盟内部完整的自然进程;不过,经营区域整合的过程并非如此顺利,关键原因在于其中所存在的各种明显"沟通落差"。这些落差多半显见于政策倡议的研拟与决策阶段之中。
诚如王景荣所言,东盟素来以建立各种跨国对话与协商机制为傲;然而,对于建构经济共同体的大型计划而言,许多协商与对话机制均只出现在特定政策议题或特定层级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目前盛行的沟通机制仍以各种部长级会议,以及少部分开放给产业领袖参与的对话论坛等为主。这样的局限,使得各种涉及广大利益的经济合作规划中,出现了政策利害关系人与政府部门间较少有透明对话、沟通甚至是就某些关键议题进行辩论的现象。当然,这也将间接造成不少跨国或跨部门合作的政策规划,在后续执行层面上可能面临更多挑战。
对经济发展政策来说,从草拟倡议到落实执行的完整环节里,最关键的行为者除了各国政府外,就属来自各国基层社会的商业人士。众所皆知地,他们是建立东盟跨国经贸网络的重要触媒,也是东盟国家建立单一市场计划的利害关系人。的确,商业社群对于利益经营的敏感程度,无论在时机上或者是趋势选择上,泰半比政府来得有积极、有效。他们所建立的私部门跨国网络,更早在东盟未提出区域经济体计划之前已然存在。
这也使得在东盟追求2015年前落实东盟经济体计划的目标之际,无论在自由贸易区的推动方面、次区域经济计划区的发展、或者是攸关经济体实质内容的基础建设等,都需要透过紧密的跨部门的合作,更需仰赖来自商业社群的支持。也就是说,共同体的建构,绝非只单靠政治领袖的口头宣示、或者所提出的各种想象式的整合方针,即可自动达成。
具体而言,为了克服各种沟通落差,在实际合作过程内的确需要第一线的商业社群积极参与,才能使得研拟中的东盟经济体蓝图,不会只沦为纸上谈兵的空想。鉴于此,自1971年马尼拉部长会议后所决议整合、并在1972年正式成立的东盟商会(ASEAN-CCI),即为东盟秘书长王景荣就任后,积极鼓励投入参与区域经济共同体擘划过程的重要对象。现阶段如果能再强化东盟商会在经济共同体合作进展上的角色,尤其在各种政策倡议的研拟与决策过程中,若能纳入更多来自商业实务界的理念与建言,将更能有效地深化区域贸易网络、提升区域内后进国家(CLMV)的整体发展,并且更务实地利用竞争优势,吸引能带动区域成长的国际外资。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立场)
(文/研究员 杨昊 编辑:陈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