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2007-08-01 16:20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 当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筹)向黑石集团注资30亿美元时,黑石的合伙创始人、资深董事长彼特·皮特森,心满意足地计划明年退休。在问到与中国合作成功的秘密时,这位比斯瓦茨曼大了整整20岁的八旬老头由衷说道:“你们知道,企业内部领袖的精诚团结有多么的重要。”

“是皮特森成就了斯瓦茨曼,然后他们共同成就了黑石。”在华尔街,每一个人都知道黑石的急速膨胀秘诀——老谋深算的皮特森在金融界和政界有着深厚的人脉资源,以及游刃有余的外交手腕,他用一种近乎“抢劫”的方式,完成了黑石集团前20年的“野蛮”扩张游戏。

他擅长“抢劫式”收购

在2005年之前,皮特森一直是黑石的董事长。即使在2005年让贤为资深董事长之后,皮特森也没有停止黑石的扩张风暴。

2006年7月,一场自1988年以来最激烈的收购大战在美国拉开了序幕,争夺双方正是皮特森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Vornado的董事长罗斯,被争夺的“肉”则是美国最大的写字楼物业集团EOP。

罗斯和地产巨头、EOP幕后老板泽尔私交甚好,两个好朋友私底下谈判了好几个月,准备将EOP和Vornado合并。不久,皮特森嗅到了商机,他闻风出动,向泽尔暗送秋波。一天,他派出了黑石集团的一位高管,直接约请EOP总裁查德·金凯德到纽约的半岛酒店共进早餐,询问董事会有没有考虑过出售公司。

“如果你开出‘合适的价格’,董事会有可能会考虑。”

两个月后,皮特森找到了“合适价格”的答案:每股至少45美元,接近50美元更好。于是,黑石与EOP以每股48.5美元的价格达成协议,这意味着黑石要向EOP支付200亿美元并承担其160亿美元的债务,总额高达360亿美元。这是华尔街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桩收购买卖。

双方的交易让罗斯大吃一惊,他竟然毫不知情。罗斯怒气冲冲地质问好友泽尔,泽尔的回信是一首小诗:“玫瑰是红的,紫罗兰是黑的,我爱你山姆,我们的价格是52美元。”

心有不甘的罗斯决定展开新一轮竞购,他联合了几个伙伴,2007年1月18日,果然开出了每股52美元的报价。

但皮特森志在必得。“我看好商业地产的前景,经济在增长,房屋的使用率在上升,房租在上涨,这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市场环境……无论是酒店、仓库还是写字楼,都炙手可热,这种情况还将延续。”他当然不会放弃。“如果EOP将违约金从2亿美元增加到5亿美元,黑石将把价格提高到每股54美元。”

罗斯毫不示弱,立即追加到每股56美元的报价。但罗斯还是没有皮特森“疯狂”。罗斯的部分款项,要用股票支付;而皮特森动用现金;罗斯的方案要几个月才能完成并购,黑石却能一周之内搞定。EOP倒向了更有吸引力的皮特森。2月7日,EOP的股东高票通过了与黑石的合并协议。

罗斯不想再加价了,但他同意多付现金并压缩付款时间。第二天,皮特森干脆主动提出了新价格——每股55.25美元。泽尔讨价还价,又加了25美分。与此同时,违约金也增加到了7.2亿美元。

于是,所有人都在等罗斯的反应。但他没有反应。黑石赢了,皮特森赢了。愤怒的罗斯咆哮道:“皮特森,你这是一场‘抢劫式’的收购。”

但皮特森的“抢劫”就像上了膛的子弹,且是连发。没几天,皮特森又宣布,黑石计划以155亿美元收购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母公司杜莎集团。皮特森的如意算盘是,把黑石已经拥有的默林集团、加达云霄乐园和杜莎集团合并,如果顺利,黑石将成为仅次于迪斯尼的第二大旅游景点运营商。而最近,皮特森又盯上了汽车巨头克莱斯勒公司,和克莱斯勒集团就收购问题起劲地谈判着。

经济领域的“基辛格”

黑石集团的员工们丝毫也不怀疑,他们的“疯狂”扩张得益于皮特森早年的政治生涯。

1926年出生的皮特森,父母都是希腊移民,一家人定居在美国中部大草原上的内布拉斯加州,以开东南欧风情的小餐馆谋生。皮特森小的时候,排外的3K党党徒经常在饭馆外面闹事,他立志长大后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摆脱这种生活”。

皮特森第一次成为“副总裁”时,还只有25岁。他创造了8年之内让公司运营收入翻4倍的奇迹,被《生活》杂志选为“100位最有影响力的40岁以下美国人”。

闪光的业绩吸引了大富豪约翰·洛克菲勒的目光,洛克菲勒邀请皮特森掌管一家私营慈善基金会。这是皮特森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他的才干引起了华盛顿政客的注意,一段耀眼的政治生涯开始了——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亲自提名,让皮特森担任总统国际经济事务助理。

为了让律师出身的尼克松更容易看懂经济情况,皮特森制作了大量的图表,向总统说明当时的美国经济已出现持续衰退的迹象。这让尼克松的印象异常深刻,他迅速成为尼克松身边的“红人”,升任美国商务部部长,被称为尼克松政府“经济领域的基辛格”。

但皮特森身在华盛顿,心却在华尔街。做满一年商务部长之后,他便挂冠而去,接受了华尔街历史最悠久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的邀请,成为雷曼公司董事会副主席,两个月后被任命为董事长兼CEO。正是在这里,他认识了他的部下、后来的黑石合伙人、终生的好友——比他小20岁的史蒂夫·斯瓦茨曼。

“黄金搭档”各显神通

1985年,不愿介入雷曼兄弟公司内部纷争的皮特森和斯瓦茨曼,一同选择了离开。

皮特森庆幸自己的银行账户上还有20万美元,再加上斯瓦茨曼手头的20万,他们有了最初的启动资金。在遍地流金的华尔街,40万美元只是一笔不起眼的零花钱,已经是商界领袖人物的皮特森第一次感受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公司连开业仪式都无法举办,仅仅是两个合伙人和两个助理的埋头苦干。“我像看沙漏般看紧每一分钱。可是在第一笔收入进账前,我们已用掉了一半。”

好在皮特森良好的人脉资源终于发挥了作用。黑石的第一桶金,就是皮特森利用与SONY公司总裁盛田昭夫的私交获得的。

当时,日本经济腾飞,物美价廉的“日货”大规模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大批政客,开始极力鼓吹排日情绪,认为日本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控制美国。SONY要竞标美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新闻周刊》立即把这次并购意向称为“到目前为止日本入侵好莱坞的最大举动”。就在这种背景下,黑石从SONY取得收购代理权,出价20亿美元收购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

这笔业务没能让皮特森赚个盆满钵满,但对于很长一段时间“不开张”的黑石来说,却是久旱之后的甘霖。从此,黑石开始驶上疯狂发展的快车道。

在黑石此后20年的发展中,皮特森和斯瓦茨曼这对搭档也逐渐找到了各自的位置:皮特森“主外”,斯瓦茨曼“主内”。伴随着黑石滚雪球般地壮大,两人的合作关系也愈加紧密甚至不可分割。美国《财富》杂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年富力强的斯瓦茨曼是黑石这部生财机器得以顺利运转的‘发动机’;老谋深算的皮特森在金融界与政界深厚的人脉资源,以及游刃有余的外交手腕,则是黑石机器的‘润滑剂’。”

皮特森与斯瓦茨曼的合作,也不免产生矛盾,甚至还会有激烈的争论。每当出现这种局面,年长20岁的皮特森也就不再“疯狂”,“先说‘对不起’的人总是我”,他幽默地自嘲。当然,斯瓦茨曼会还之以一个友好的拥抱。

令皮特森自豪的是,22年中黑石扩张所发生的种种矛盾,并没妨碍他和斯瓦茨曼之间的友谊。2005年他把董事长的位置交了出来,在皮特森看来,比起自己,近60岁的斯瓦茨曼简直还是个“年轻人”,而未来黑石与中国的合作也是“年轻人”的任务了。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编辑:夏亚)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