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儿,大海盗
在国际海洋考古学界,迈克·哈彻的名字,已经等同于“灾难”。
他惯于毁宝提价,从来都“说不清楚”打捞的地点。对于“哥德马尔森号”,他拒绝回答详细位置。而古航海日志显示,这艘中国商船是在香港西南海域触礁沉没。对于 “泰星号”,他自称在“赤道南部两度、爪哇北部、苏门答腊东部和新加坡南部之间的某处海底”,但事实上,他的船队如幽灵般在香港海域勘探了一个多月。
生于1940年、黄头发、赤红脸、长得五大三粗的迈克·哈彻,从不掩饰对财富的狂热。“我在孤儿院中长大,如饥似渴地阅读寻宝发财的书,希望有一天能像书中的主人 公那样找到大笔宝藏,让自己和孤儿院里的好伙伴过上好日子。回头想来,这些书成为我后来寻宝的心理指南,它们影响了我的一生。”
1970年,30岁的哈彻跑到了澳大利亚,成立了一家海洋商业打捞公司,打捞二战期间被击沉的商船和军舰,回收商船上运载的锡、橡胶和废旧金属。一个偶然的机会,哈 彻遇上了生命中的第一艘古船——载有2.2万件中国明代瓷器的南海沉船。他试探着把瓷器卖给收藏家,结果却大吃一惊:数百万美元,比前三年的收入还多!
自此,哈彻决定改变业务方向——寻找南海古沉船。他再度“好学”起来,出入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大学,聘请大学生们搜集旧航海图和海运情报。
渐渐地,哈彻成名了。他打捞出二战军舰和古代沉船共计80多艘,摇身一变,成了“最出色的海洋探险家”、“当代最成功的寻宝人”。
不过,哈彻并非一直顺利。2007年初,他吃上了国际官司——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的1.5万名投资者状告哈彻骗走他们4000万美元的投资。
原来,2006年,一名澳大利亚人、一名新西兰人和哈彻合伙,成立了“哈彻信托投资基金会”。他们四处宣称“又发现一处巨大的海底沉宝”,吸引了大批投资者,仅在 日本就有1.3万人把血汗钱送进了哈彻的口袋。但半年过去了,哈彻毫无动静。“价值连城的海底宝藏到底在哪儿?”面对投资者愤怒的质问,哈彻露出了地道的无赖面目: “我根本不知道这事。基金会?他们建立的时候,根本没和我打过招呼。”
背着4000万美元债务的哈彻,并没有丝毫紧张之意。他最新的表态是,“我确实在南海开发新的捞宝项目,如果日本投资者拿不回钱的话,肯定睡不着。但是你们得有耐 心和信心,因为迟早有一天,会得到回报的。当然了,这一切要取决于这次捞宝行动的成败。”
这一纸声明,引起了海洋考古专家深深的担忧。假如哈彻真的发现了又一个巨大的宝藏,为了填补这4000万美元的漏洞,他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南海,将无法平静。(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编辑: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