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25岁的十七大代表
[ 2007-09-30 14:57 ]

“徐老师,您要慢慢走!”

2004年6月,徐本禹到狗吊岩村一年之际,迎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贵客:母校华中农大党委宣传部长彭光芒老师。

彭老师心里一直惦记着徐本禹。2003年,当徐本禹告诉学校,他打算放弃读研、孤身支教时,很多老师都不敢正视这个学生的眼睛。后来,在徐本禹“孤军奋战”一段日 子后,学校给他带来了好消息——经过反复讨论,校方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支持徐本禹在贵州做一名全日制志愿者教师,破例为其保留两年的研究生入学资格。这在华中农大100多年的校史上,是第一次。

徐本禹的眼圈红了。他是一个内向的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他只是嗫嚅着对彭老师说:“老师,你有时间去看看大水乡的大石小学吗?”

彭光芒去了。18公里的山路,越野车开了整整一个半小时才到大石小学。眼前的一切让人触目惊心:上世纪40年代修成的校舍摇摇欲坠,墙是竹条扎成的,屋顶是硬纸壳 糊成的,110名学生半饥半饱,带的“午饭”已经馊了,还是被他们吃得一粒不剩……狗吊岩村和这里比起来,简直可以算“天堂”!

彭光芒没说一句话。他举起相机,拍下了每一个他为之震惊的场景。2004年7月11日,百余张照片及饱含深情的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在网络上发 表。

一夜之间,这些照片和文字在网民中引起了轰动,徐本禹感动了中国。随即,华中农大捐款8万元,修建大石小学;徐本禹的家乡山东聊城筹集25万元,建起“本禹希望小学”;数十名志愿者来到这里,与徐本禹为伴。

徐本禹终于不再是大山里的独行者。他还被纳入贵州团省委的扶贫接力计划。“我很高兴,不是因为我的生活有保障了,而是因为我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不再孤独 了。”

值得一提的是,毕业后把党组织关系保留在学校的徐本禹,还找到了自己的“临时组织”:大方县委组织部长告诉徐本禹,他可以和村里的党支部联系,一起过组织生活。徐本禹的生活更加“丰裕”了。

2005年4月的一个晚上,为了给孩子们打印试卷,徐本禹在乡里忙到凌晨4点多,接着便往回赶。他太累了,竟一边走一边打起了瞌睡。山路坑坑洼洼,他一脚踩空,激灵一下醒过来,然后又恍恍惚惚地边走边睡;再踩空,再醒过来……此时,一些住得远的孩子正好也在往学校赶。两个小姑娘跟在他后面,看着深一脚浅一脚的老师,小声说着什么。徐本禹迷迷糊糊地听到了,但他知道山里的孩子很羞涩,也就没有回头问她们。过了几天,他趁午休时间去乡里取东西,学生们竟异口同声地嘱咐:“徐老师,您要慢 慢走!”徐本禹心里一热。“可是,我不能慢走啊,我下午还要给你们讲课。”30里的山路,他拖着走裂了的双脚,不到两个小时就赶回来了。

“感动中国”名人来到非洲

2005年9月,徐本禹回到华中农大,攻读硕士学位,主修农业经济管理。

熟悉他的同学觉得他还是那个徐本禹,什么也没变,只是更忙碌了;不了解他的同学则有些“高看”他——毕竟,他已是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太多的聚光灯照在徐本禹身上,太多深山里的艰苦却在他心里躁动。这个时候,彭光芒老师给了他一封“忠告信”:“回归你的本来角色——学生、儿子、兄长,你不仅仅 对山区孩子们承担着责任,对学校和家庭也有责任……在你成为‘名人’、‘明星’之后,永远要做到正确对待。”

这封信,徐本禹视若珍宝。

2007年1月21日,当徐本禹成为第一批被派往非洲的志愿者、踏上津巴布韦的土地时,他没有忘记带上彭老师的信。在远离祖国、远离名利纷扰的非洲,他对于贫困和教育,看得更透彻了。“以前,我见到了中国最贫困的西部山村;现在,我见到了世界上最贫困的非洲第三世界国家,这里的农村比我们的更苦。我已深深懂得,我们的扶贫, 是多么的不简单。”

徐本禹在哈拉雷郊外的一个管理培训中心“安营扎寨”,任务还是“支教”。只不过,这一回,穷孩子换成了外国成年人——培训中心的工作人员,想到中国旅游、做生意的非洲朋友,还有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徐本禹“发明”了一种汉语速成教学方法:只教拼音,不教汉字。没过多久,他去食堂吃饭时,发现打菜的津巴布韦师傅,已经能用中文和他报菜名了。

大半年的非洲生活,最令徐本禹感动的,还是他们的“主管妈妈”。60多岁的老妈妈,其实是培训中心的“头儿”,可是她坚持让从中国来的年轻人叫她“妈妈”。外出上课找不到司机的时候,老妈妈自己开车接徐本禹回去;食用油短缺时,老妈妈给徐本禹送来一瓶2升的油,说什么也不肯收钱:“我是你们的主管妈妈,你们不用给你们的妈妈付钱。”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