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卧底”抓贪官的启示
[ 2007-10-18 16:26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据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FBI)9月6日在新泽西州逮捕了12人,其中包括两名州众议员、两名市政府高官、3名市政委员会成员和普莱森特维尔学校董事会的几名成员。FBI为方便调查,专门设立了一个保险经纪公司,派调查人员充当公司员工,与嫌疑人接触。普莱森特维尔学校董事会的几名成员最先“上钩”。他们先后从经纪公司索取贿赂数千美元。让调查人员始料不及的是,那些得到好处的学校董事会成员,还为经纪公司引见了新泽西北部地区的一些地方官员。这些“父母官”同样收取了经纪公司的钱财,随后又把自己熟知的官员也介绍进来,共享“好处费”。

对FBI的上述反腐手段,中国媒体定义不一,有的说是“卧底”取证,有的说是利用“线人”。其实,两种说法都不大准确。在FBI内部,这一手法名曰“STING”,本意为“刺、叮”,作为美国俚语又有“诳骗”之意。该词较为准确地定义了FBI的这种反腐手法:诱你上钩,看你能否经得起金钱的考验。

FBI的“刺叮”战术并非新发明,而是屡试不爽的惯技。据报道,FBI每年都要在全美发动约300起“刺叮行动”。1978-1980年,它通过一家虚构的集团贿赂国会议员,将一名参议员和6名众议员送入大牢。1992-1995年,6名芝加哥市议员和12名公务员在“刺叮行动”中落网……

“刺叮行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恶制恶”。它不是针对已经发生的罪案,而是以诱惑犯罪的方式考验人,因而引发不少争议。

马克·吐温有一本名为《败坏哈德累堡的人》的小说。在小说中,哈德累堡是一座以“诚实、正直、有道德”著称的小镇。一个外乡人在这个小镇受了气,决意要报复。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巨额金钱骗局,让小镇居民在金钱面前纷纷堕落道德底线之下。小说中当事人的手法,与“刺叮行动”有相似之处。

尽管FBI的做法有争议,但美国社会大体上还是接受了。其原因可能有二:第一,美国社会有一个共识——行使职权者不能收受任何不义之财,你收了FBI的钱,也会收奸商等人的不义之财。美国的制度设计比较独特,公职人员薪酬不高,但在任内不得收取任何分外之财;退职之后,明星“政客”可大发讲演财,几万几十万地收讲演费、出场费,这属于自由市场范畴,完全合法。第二,美国的法律大体上就是一种基于“人性恶”的制度设计,认为“没有人是至贤至善而可以被授予不受限制的权利”,人性既然有“贪”的一面,就得有东西管。FBI的“刺叮行动”就是这样的悬顶利剑,让人知道“利旁有倚刀,贪之必自残”,从而起到一种威慑作用。

在美国,FBI直属白宫,与地方政府无关,反腐败是其职责之一。这个特立独行的特务机构权力不小,手段很多,设备先进,花样百出。它既破了不少要案,也搞了不少冤案,如李文和案。美国政府对其放手,但也须制衡,否则它可能会变成中国明代东厂西厂那样胡来的机构;对“刺叮行动”,也须予以制衡,否则,滥用权力、侵犯公民权利、制造社会恐怖的情况就会发生。

美国一些地方的腐败问题实际上很严重。对当前的新泽西腐败案,已有当地官员将其称为“新泽西的腐败文化”。从美国的经验看,腐败问题具有某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性质,但通过完善制度制约、加强行政打击,仍可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腐败行为不能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潜规则和文化,从而形成强大的制约腐败的文化和社会力量。总而言之,反腐没有终期,只能常抓不懈。只要有遏制腐败的社会机制和文化,加上专门的惩治机构,就能对腐败形成人人喊打、露头就打的环境。

(来源:《环球人物》)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