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老祖母,一辈子在颠覆
[ 2007-11-16 16:31 ]

在文学中化茧为蝶

这一段漂洋过海的苦旅是多丽丝人生的分水岭。

30岁的她挥别了自己的前半生,以一种悲壮决绝的姿态开始了令人目不暇接、创作旺盛的后半生。就像是化茧为蝶的蜕变,从她的双脚第一次踏上英国土地的那一刻起,一个叫做多丽丝·莱辛的女作家就此诞生了。

《青草在唱歌》出版于1950年。书中故事就发生在莱辛从小生长的南罗德西亚,描写了一位陷入经营困境的白人女农场主,被一个高大强壮的黑人男仆吸引,与之偷情;他们的来往被发现后,白人女农场主为了掩饰自己,当着众人的面,也违心地斥责和侮辱了男仆。男仆不堪侮辱,当夜将女农场主刺杀。

这是第一次有人从纯女性的视角出发,描写种族之间的藩篱与仇恨所带来的人性悲剧。莱辛的作品一面世就引起巨大轰动。

此后,莱辛相继出版了《暴力的孩子》五部曲。小说描述了一个在非洲长大的白人女性玛莎一生求索的故事,书中到处都能看出莱辛生命的痕迹,许多人认为这部鸿篇巨著其实是她的半自传体作品。在创作《暴力的孩子》系列作品的十年间,莱辛沉迷于荣格的心理学说以及苏菲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以至于最后一部《四门之城》如《圣经》中的《启示录》一样,描述了现代人类社会最终的毁灭。

莱辛的巅峰之作《金色笔记》出版于1962年,它是用一种全新的、实验性手法创作的。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安娜·伍尔芙的“黑,红,黄,蓝,金”五本记录不同内容的笔记本,描写20世纪中期整个世界的风貌,其中既涉及意识形态、种族歧视、殖民主义等世界范围的大事,也记录了个人的情感生活、精神危机和人生总结等内在的心灵挣扎和求索。从来没有一本小说具有《金色笔记》那样奇特的结构,全书没有章节之分,只有笔记本所记录的内容以及其间主人公的杂议。情节之间的大幅跳跃和不同内容的相互穿插织成了一个巨大精致的网,将莱辛惊世骇俗的思想和无比广阔的视野表现得淋漓尽致。

嘲笑女性主义

《金色笔记》中毫无顾忌的大胆语言令许多道学家闻之变色,同时也让追求女性解放的女性主义者们深受鼓舞。女主角安娜·伍尔芙追求心灵自由的历程更是被当作女性追求个性解放的楷模。多丽丝·莱辛由此奠定了女性主义先锋和旗手的地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于女性主义者对她的追捧,莱辛本人却表现出十分无奈。“我从来都不是女性主义者。”她甚至认为女性主义风潮本身就是可笑的,“我不喜欢60年代,我不喜欢那时女性的所作所为,比如她们吹嘘和多少男人睡过觉。”?莱辛认为,妇女解放应归功于技术而非女权主义。在她看来,避孕药片和洗碗器所产生的作用要比意识形态更大。

然而即使莱辛本人并不认同女性主义,她仍然被世人看作离经叛道者。早在上世纪60年代她就屡次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然而瑞典文学院的一些人却视她如仇敌,甚至放话说莱辛一生都不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对此,莱辛处之泰然:“我不认为有什么会是亘古不变的。回看我的一生,一开始不是说大英帝国永不落日吗?后来的希特勒好像也能千秋万代,还有墨索里尼好像会活一万年,可是不都结束了么?”

诺奖只是锦上添花

数十年来,莱辛笔耕不辍,著作等身,题材多变。“从当初的反种族歧视、反男权压迫的现实小说,转入到后期光怪陆离的科幻题材创作,看似糟蹋文学声誉的越界行为其实是莱辛刻意为之。她希望书写的是一种超越性的思想小说,而不是饮食男女的罗曼史。”

莱辛在1956年出版的《分崩离析》中,大力抨击当时南非所实行的种族隔离政策,由此被南非政府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禁止入境。这条禁令直到38年后随着白人政府的倒台才失效。1996年莱辛终于回到阔别40多年的南非,探望了女儿和外孙。

到了上世纪70年代,莱辛的兴趣又转向了幻想世界,先后创作心理幻想小说、科幻小说,甚至把作品的视线转向了外太空,关注人类的未来命运。对自己的不断颠覆和否定,让她摆脱了任何文学标签。

“写作带给我快乐和自由,只要我活着,就会写下去。”莱辛的最新作品是2007年发表的科幻小说《裂缝》,此时她已近88岁高龄。

莱辛在文学上的成就早已得到世人的公认。30年间,她得到了除诺贝尔奖外欧洲所有的文学奖项。1995年她还获得哈佛大学颁发的荣誉学位,这对于连高中学业都没有完成的莱辛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肯定。

1999年,傲慢的诺贝尔奖终于向莱辛示好,这一年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然而直到2007年,这项殊荣才真正属于了她。面对蜂拥而来的媒体,莱辛对自己的获奖表现得坦然而幽默,她说:“我能得这个奖大概完全是因为活得够长。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件好事,在我获得的所有奖项里,这算是一张好牌。”

诺贝尔奖颁给多丽丝·莱辛,在世人看来是实至名归,在她自己看来则无非是锦上添花。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