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近来,美国佐治亚州遭遇大旱,州长佩尔度于11月13日带着群众,拿着十字架,一起向上帝求雨。才刚祷告完,打开电视一看,气象预测近日有雨。次日,当地果然下了场及时雨。是巧合?还是神迹?民众议论纷纷。
虽然宗教学者称,这一举动在具有深厚基督教根基的佐治亚州是“很自然的事”,但佩尔度的求雨活动仍遭致抗议。“亚特兰大自由思想社团”抗议说:“州长先生可以在任何时候祈祷求雨,但他不能以佐治亚州人民的名义领导求雨活动。”佩尔度州长并不是此次美国西南地区大旱中第一个向天求雨的州长,阿拉巴马州州长里勒就曾于今年7月宣布“求雨周”。今年5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也要求常去做礼拜的人祈雨,以缓解旱灾。
在人类的历史上,祈神求天的传统由来已久。原始人类的生存,对自然的依赖性极高。他们对天地万物、日月星辰怀有一种神秘感、敬畏感,由此形成图腾崇拜、宗教。当人们在自然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其宗教式的诉求就会自然产生,而且会愈加强烈,正所谓“人穷则哭天”。
在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度表面上有所降低,祈雨之类的仪典渐渐消退。另一方面,尽管美国社会的发展已超越了“乡下人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进入了所谓的“后工业化”、“后现代”时代,但是,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还是有许多力不能逮之处。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不免时时出现一些“返祖”现象。
美国是“世界上最世俗的国家,也是宗教性最强的国家”,这是美国的一个特点。美国的建国史,就是由英国迁徙来的清教徒进行宗教理想实验的历史。美国近90%的人自称信仰上帝,70%的人属于建制性宗教组织,有30多万座教堂寺庙遍及城乡。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是犹太-基督教道德。与此同时,美国又严格实行政教分离,并非神权国家。但美国宗教有着相当强的政治性,宗教民族主义和宗教使命感是美国对外政策中一个活跃的精神元素。美国近年发动的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当政者的话语中都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美国前总统里根当政时,曾提出“美国宗教复兴和道德责任”。他所针对的社会现象,是以“后现代”为特征的美国现代社会,越来越趋于一种“个人自主性生存”,这导致了制度式教会宗教的急速衰落,导致了传统道德的“解构”,导致了性混乱、堕胎、家庭瓦解、吸毒等社会问题。
在欧洲,青年人不去教堂已相当普遍,在美国也有这种趋势。但社会调查表明,许多年轻人虽不去教堂,但他们的宗教意识却依然根深蒂固。他们以一种“个人自主性生存”的方式表达宗教感情,却不参加制度化仪典。例如,他们不去教堂,却可能去参加反对南非种族歧视的祈祷会。他们认为,公平正义、环保、和平、平等世俗价值和神的价值是一致的。在这种氛围下,教会或制度性宗教也开始了某些“世俗化”改革,一些教堂力图成为社区文化活动、慈善活动的组织者,对当代的时事政治发表道德指导意见,等等。美国佐治亚州州长以宗教仪式求雨之举,似也可视为宗教“世俗化”的一种表现。
宗教的“人间化”究竟将向何方发展?个人化、非建制化、开放、多元等都可能是发展趋向。有人认为,“后现代”的宗教可能向一种“超教派”信仰的方向走,成为一种“普度众生”、“同体大悲”的无条件的开放系统,成为一种纯信仰、精神层面的文化。例如,上世纪末,美国就出现了一个“新纪元运动”,采取综合不同宗教的价值元素,融合东西方世界观的办法,其书籍、电台都有相当的市场。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就有一种“敬神如神在”的世俗理性,美国宗教的发展是否也会向这种世俗理性靠拢,值得观察。(来源:《环球人物》 编辑: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