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学者:中韩文化之争应宽容收场
[ 2007-12-18 15:27 ]

资料图片:甲骨文识读对照

韩国提汉字申遗遭炮轰 中国网民展开文化保卫战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针对最近国内有媒体再次爆料少数韩国学者企图把汉字标注为“韩国人发明”,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做法在中国读者和网民中引起一片哗然。韩国媒体这次迅速给予回应,认为中国媒体的报道子虚乌有。事实上,经过《环球时报》记者调查,中国媒体的报道确有出入。

对“韩国要给汉字申遗”引发的新一轮中韩文化之争,韩国一些人士有自己的看法。韩国国会图书馆的苏俊燮博士分析说,韩国和日本一样,是一个单一民族,民族主义本来就强。特别是韩国,历史上一直处于大国的包围状态,有些人心里总是想“我们自己很伟大”,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苏俊燮说,在中国也一样,中国也有一些网民缺少责任心,放出各种没有根据的话。他建议两国要冷静思考和对待,尽量不要把各国的极端思想放大。韩国人没有必要去扩大少数人的主张,把它当作全体韩国人的集体主张,“韩国政府也无法完全禁止这些主张,因为从另外的角度看问题是很自然的,他们根本不是专家,也没有什么学者认同他们”。“邻国的关系总是交流与冲突结合在一起,所以很容易受到煽动和刺激,媒体应该注意这个特殊情况”。苏俊燮还告诉记者,韩中两国的媒体也不要煽动本国的国民。比如说,驻中国的韩国记者将中国人不喜欢韩国的报道发回国内后,韩国人看了当然很生气,自然也产生对中国的不良看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不理解韩国作为单一民族的小国的情绪,反过来也一样,韩国人也不明白中国的一些做法。中国应该在一些问题上表现出宽容,两国专家也应直率对话。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王达三博士说,不同国家和民族围绕文化、传统和宗教问题展开一些争论是常有的事。就在两周前,有美国学者说法国文化沉沦了,法国学者马上反唇相讥,为法国文化进行辩护。但是,像韩国一些人眼下的做法在世界上还不多见,也不敢令人恭维。提到三年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韩国为“江陵端午祭”申遗,王达三说,过端午节已经不是中国的专利,更不是韩国人的专利,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过端午节的传统,而且呈现出各自的差异,像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人还保留吃粽子的传统,但韩国这样的国家却很少有人准备粽子来吃。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从时间上看其形成要晚于中国的端午节,经上千年演变后,端午祭有了韩国本民族的内容和特色。就此而言,韩国申请端午祭也无可厚非,毕竟它申遗的不是整个端午节。但有一点很明确,即端午节要比端午祭的影响大得多。

王达三认为,中韩文化之争基本上是个文化层面、学术范围的民间争论,只是中韩关系的一个小小插曲,不会影响中韩友好大局。中国人应客观理性地看待中韩文化之争,并对韩国人的做法给予适当的包容,从而体现出大国国民的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孟子曾说过:“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此外,中国一些网络作品和学术作品本身也缺少严肃性,如“孔子就是丧家犬”、“李白是小混混”、“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曹操原本是女人”等引起过人们广泛议论的新奇言论。在一些中国学者看来,这些质疑和颠覆之声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威胁。(驻韩国特约记者詹德斌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陶斯咏)

(来源:环球网 编辑:肖亭)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