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据称,北京人民大会堂招待标准近日已从“四菜一汤”改为“三菜一汤”。闻后始则欣然,继而遐思,恰似了犹未了。
伴随着中国快速发展,一股奢靡之风曾很流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花样曾令人眼花缭乱,出现了“人体盛宴”之类的极端怪异现象。万花筒般的奢靡讲的是排场,吃的是新奇,吃饭本身的意义早已异化。
其实,自古至今,嗜奢者大有人在,且攀比之中无所不用其极。大浪淘沙,吃得再珍再奇如今只落得个茶余饭后令人偶提的谈资而已。《周礼·天官·膳夫》中载,周天子的伙食标准是“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吃饭时光那120个酱瓮搬来搬去的场面便已令人咋舌。清初御膳定例有120品,虽后来因内外忧患不得不屡减标准,以示节俭,但慈禧大权独揽后,在吃喝之事上又大肆张扬起来。更不用说《红楼梦》中令刘姥姥“摇头吐舌”的那道“茄鲞”菜。据王熙凤解释说,那道菜且需“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削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难怪刘姥姥闻后,一通“我的佛祖”叫个不停。
成由节俭败由奢,这自古以来的老理今天一点也没有过时。这些年来,国家发展了,百姓的腰包也不同程度地鼓起来了,中国人到世界各地走走时那腰板也直了许多。这都是好事。但什么时候都别忘了节俭,往大了说我们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往小了说咱多数老百姓还没过上小康生活,此情此景,断然容不得奢侈。即便是国富民强了,那摆谱斗富的手段也赢不来人家由衷的尊重,倒透着愚昧和浅薄。从抨击拿万把块钱一瓶的XO比着当白水喝,到促成吃剩打包新风尚,再到今日人民大会堂将“四菜一汤”改为“三菜一汤”,这些都是值得首肯的进步。事情不大,却具有利国利民的积极意义。
其实,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吃之功用早已超越果腹,扩展到其他地方特别是外交场合。吃早已是一种文化,不同的吃法很能折射出特定的民族特性。不少国家就很懂得借“吃”展示本国文化,既不失节俭美德,又不是为吃而吃,而是为其附加上很多文化内涵。瑞士联邦政府主席为招待各国外交使节而举行的国宴只是三菜一汤,外加一份甜食。除了五彩缤纷的鲜花和美妙的音乐外,主人在甜点上装饰有瑞士国旗图案,状若熊掌的蘑菇牛排更是匠心独具。瑞士首都伯尔尼被誉为“熊城”,吃了这道蘑菇牛排菜,自然有助于人们从肚子到脑子一辈子都忘不了伯尔尼。
不久前参加以色列驻华大使馆举行的一场盛大招待会。吃的东西极简单,但很有特色,主要是小圆饼中夹些肉菜之类的食品,全无大鱼大肉。主人在旁边安排几位犹太长者,用古希伯来文字为来宾书写自愿选择的美好祝福。一顿饭吃下来,吃的是什么很快被人忘记了,但精致卡片上用希伯来文写就的美好祝福,肯定会被客人们珍藏起来。在另一次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的招待会上,与会者获赠一个轻轻的小纸袋,里面装着一双日本虎斑竹筷和一个蓝布筷袋。此外,一页小纸上写着虎斑竹筷的历史由来及改变使用一次性筷子积习的呼吁。同样,那次招待会吃的是什么很快被忘记了,而借“吃”所传达的竹筷文化和节约理念,却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吃”中或借“吃”表现文化品位,最佳切入点在于新颖、独特。在国际交往日趋频繁和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愈发令人瞩目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既遵循节约原则,又能够令人印象深刻地在“吃”中体现出中华文化品位,确是一个应该动动脑子的问题。(来源:《环球人物》 编辑: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