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夫·希格登:要用“粒子”打核弹
[ 2008-04-09 14:35 ]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不久前,美国战略司令部以正式文件确认:研制粒子束武器,使之成为未来美军在太空战场上的撒手锏之一。消息传来,戴夫·希格登兴奋地摸了摸鼻子,与同事们击掌相庆。

希格登是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19年来,他肩上一直扛着一项神秘的任务——为美军研制粒子束武器。

悬疑故事催生的科学家

1987年,希格登只有31岁。

作为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一名普通研究员,希格登没有太多的工作可做。不过,他是个喜欢琢磨问题的年轻人。一有闲暇,他就会拉上其他4个年龄相仿的要好同事,聊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题。一天,5人又凑到一块儿,不经意间谈起了当时科学界正在热议的“粒子束武器”。

多年以后,希格登回忆说,在那次“意义重大的闲聊”中,他听到了一个惊人内幕。一位同事像讲述悬疑故事那样,开始向希格登介绍粒子束武器:“那得从美国物理学家尼古拉·泰斯拉的死说起。”

泰斯拉出生在奥匈帝国的一个塞尔维亚人家庭。聪慧的他,在加入美国国籍后不久,就蹿升为美国科学界的一颗新星。此后,在电磁学领域的一系列革命性发明,更使他成为全球顶尖的发明家之一。

不过,就在如日中天之时,泰斯拉将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他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的粒子束武器研究理论,被科学界的不少人视为“哗众取宠”。

1943年1月7日,身处争议漩涡的泰斯拉,在位于纽约州的“纽约客饭店”离奇辞世。他的侄子急匆匆赶来,却震惊地发现,叔叔的遗体被人挪动过;而且,叔叔一直带在身边的笔记本不见了——里面记有很多科研理论,厚达数百页!

美国联邦调查局纽约分局局长福克斯沃斯,奉命调查“笔记本失踪案”。他向泰斯拉的侄子承诺,一定要找到失窃的笔记本。然而,福克斯沃斯最终食言了。不久,联邦调查局莫名其妙地停止了调查活动。

原来,在那本“失踪”的笔记本里,泰斯拉详细记录了被同行斥为“天方夜谭”的粒子束武器研究理论。这一理论早就被五角大楼盯上了。于是,在泰斯拉去世的当天,笔记本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五角大楼的一间办公室里……

就在泰斯拉死后不久,一个代号为“尼克”的研究项目,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帕特逊空军基地悄然启动,专门探讨研制粒子束武器的可行性。1958年,代号为“秋千”的绝密计划开始实施,与“尼克”相比,其任务更进一步——研发粒子束武器。“秋千”计划持续了10年,在投入2700万美元后却被叫停,原因是“投入巨大,但应用前景很不明朗”。

不过,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的一席话,让事情有了转机。他在一次讲话中公然声称,美国必须研制出能让核武器失效的高精尖武器,“粒子束武器就是最理想的手段之一”。随后,五角大楼投入数十亿美元,调集大批科学家,再次启动粒子束武器研发项目。然而,科学家们绞尽了脑汁,还是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段故事深深吸引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希格登。但最让他着迷的还是粒子束武器本身——难道泰斯拉的理论错了?美国真的造不出粒子束武器吗?有一段时间,希格登和同事们天天讨论这两个问题,试图弄个明白。

“没想到,这一探讨竟然就成了我们的事业。后来,我们合写的一份研究报告,引起了五角大楼将军们的注意。最终,他们决定,把粒子束武器研究项目的‘接力棒’传给我们。”希格登说,尽管此前的研究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五角大楼仍然期待他们这几个年轻人能够创造奇迹。

1989年7月,由希格登牵头的“火箭搭载粒子束实验”项目正式启动,美国的粒子束武器研发再次提速。希格登称:“这一项目的最终目的,是研发防御性天基粒子束武器系统”。

卫星和导弹的“克星”

由于事关国防机密,直到现在,希格登都拒绝透露“火箭搭载粒子束实验”的具体情况和实验结果。但专家认为,他的研究显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2008年2月,五角大楼表示,美军将增加对粒子束武器研发项目的投入,争取在一年内实现在太空进行实验。

那么,希格登要制造的武器将有怎样的威力?一次,在接受国会议员的质询时,他描述了粒子束武器“令人恐怖的战斗力”。

原来,希格登研究后发现:粒子束武器射出的粒子束流,具有很大的能量。当它射到目标上时,粒子会猛烈撞击目标体的分子,使其温度迅速上升,直至局部被熔成洞缝,或发生整体爆裂。其次,普通炸药若要发生爆炸,必须达到一定温度,但粒子束武器发射的粒子束流,能使其在“低温”状态下发生早爆。此外,这种武器可以破坏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

希格登夸起这种新武器,如数家珍:“粒子束武器还具有快速、高能、灵活、干净、全天候等特点。”快速——“粒子炮弹”的飞行速度接近光速,用它来拦截高速飞行的弹道导弹等空间飞行物,可在极短时间内命中目标,而且几乎不存在射击提前量的问题;高能——粒子束武器可将巨大的能量,集中射在一小块面积上,从而产生惊人的打击效果;灵活——粒子束武器虽然体积庞大,但改变粒子束的射击方向,只需要0.01秒的时间;干净——它不会产生放射性污染;全天候——它能在各种气象条件下使用,发射的粒子能穿云透雾,准确命中目标。

尽管粒子束武器现在还处于研发阶段,但对其实战前景,希格登可谓雄心勃勃:“粒子束武器系统可分为陆基、舰载和天基三种。陆基粒子束武器,部署在地面上,主要用于拦截进入大气层的洲际弹道导弹等目标,担负保护战略导弹基地等重要设施的任务;舰载粒子束武器,安装在大型舰船上,主要用于保护海上重要目标,使之免遭导弹等武器的攻击;天基粒子束武器,安装在卫星、航天器等之上,主要用于在外层空间拦截来袭导弹,或摧毁敌方卫星、从太空中直接攻击地面目标。”

据透露,希格登甚至已经为他设想中的一种粒子束武器取了名字:“神炮”。它配置在卫星或宇宙飞行器上,用来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等目标——当美军的预警系统发现敌方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时,即开始对导弹进行监测,并不断向“神炮”发送有关敌方导弹的数据。在导弹脱离大气层时,运载“神炮”的飞行器或卫星,根据指令飞到到最佳射击位置,向目标发射粒子束,将其击毁。由于“神炮”所发射粒子束的速度,是洲际弹道导弹飞行速度的数十万倍,因而被视为导弹和卫星最具威胁性的“克星”。

“民用”旗号下的“军备竞赛”

对于威力如此巨大的“未来武器”,美国军方自然情有独钟。希格登也曾毫不掩饰地说:“你不争分夺秒地进行研究,别人就会抢在你前面!”

他指的是一场正在展开的新型“军备竞赛”。

据美国媒体报道,早在上世纪60年代,苏联就开始研究用粒子束武器反制卫星和导弹的技术可行性,并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1980年7月28日,美国间谍卫星曾在中苏边境苏联一侧,发现了一座疑似研制粒子束武器系统的建筑。这大大刺激了美国研发粒子束武器的热情。

此外,日本也打着“民用”的旗号,加快了研发粒子束设备的步伐。日本媒体曾披露,日本一座高能粒子束研究设施,将于2008年投入使用,“主要用于研究治疗癌症的技术”。但美国“全球安全组织”的军事专家就此发表评论称,不管是军用的,还是民用的,粒子束研究的道理是互通的——借助民用研究活动,完全可以达到研发粒子束武器的目的。

而欧洲的粒子束研究设施,也将于2008年年中投入使用。虽然欧盟相关人士宣称,它只是一个“民用设施”,但多国军事专家介入其中的事实,却清楚地显示了它的军事用途。

也许,当其他一些国家的专家也摸着鼻子击掌相庆之时,“粒子束战”距离人类就不远了!

粒子束武器

粒子束武器是除激光武器、电磁脉冲武器之外的另一种定向能武器。它通过利用带电粒子束和中性粒子束,以及由此产生的高能定向流,来摧毁目标。它既可实施“硬杀伤”——直接穿透目标,也能实施“软杀伤”——使目标丧失局部功能。

虽然研发粒子束武器的难度,比研发激光武器大很多,但军事专家普遍认为,作为天基武器,它比激光武器更有发展前景。有人认为,这种武器有可能在本世纪研制成功,并成为理想的战略防御型武器。(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