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打开登月之门
[ 2008-05-27 09:50 ]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2008年的3月25日,宁静春夜里的北京师范大学,一大批科幻爱好者从各处匆匆赶来,聚集在一起,怀念一位6天前刚离开人世的英国作家——科幻小说大师阿瑟·克拉克。

想象出真实的太空

国内读者认识阿瑟·克拉克,大多是从电影《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开始的。1964年,克拉克创作了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并与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一起将其改编成电影。小说创作之时,美国人尚未登陆月球,人类对木星、土星等星球的了解少得可怜。但克拉克坚持:“保持科学的精确性对科幻作品的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经过严格的科学推测,做出了对木星和哈雷彗星的描绘,这与当今的科学探测结果相差无几。更令人惊叹的是,克拉克在小说中为太空旅行设计了一整套方案,从飞船的建造,到宇航员的吃喝拉撒,可行度极高。

影片于1968年上映,当时人类还没有一张从外太空拍摄宇宙的图片,但《2001:太空漫游》却极其逼真地呈现出了太空的景色,与人们今天看到的,由太空飞船传回的宇宙图像几乎一模一样。导演库布里克这样评述他的搭档:“克拉克给了我们一种新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从地球向太空伸出了双手。”

影片公映1年后,美国宣布启动阿波罗登月任务。

科学界的“先知”

早在1945年,年仅28岁的克拉克就提出了超过人们想象的问题。在他写的《地球外的中继——卫星可以实现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并且设计了一系列地球同步卫星。论文在当时遭到嘲笑。但现在,这篇论文被公认为奠定了全球卫星通信的理论基础。国际天文学协会也将距地心4.2万千米高的同步卫星轨道命名为“克拉克轨道”,以表彰这篇论文的伟大意义。

评价一个科幻小说作家有一个标尺,即他幻想的东西有多少能变为现实。克拉克预言的许多事物都一一应验:登月、电脑、宇宙空间站、可视电话、笔记本电脑和电子邮件

1962年,在冷战最严重的时期,克拉克在《未来档案》中称,信息将会像下雨一样撒播到世界上原本与世隔绝的地方。“人们会成为邻居,”他写道,“不论他们喜欢与否

卫星电视比洲际导弹要强有力得多。”

在《太阳帆船》中,克拉克描写了利用“太阳风”(即太阳粒子流)进行星际旅行的太空飞船,并提出了一系列生动的描述和严谨的技术细节。其后的许多年,不断有科研部门投入人力财力对“太阳风”与“太空电梯”进行研究,试图早日将小说中的场景变为现实。

克拉克是太空探险家联合会的成员,这原本是宇航员才能参加的组织。为了向克拉克致敬,1981年,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克拉克4923”;2001年,一艘探测火星的宇宙飞船命名为“2001火星奥德赛号”。2007年,克拉克90岁生日的时候,第一个完成太空行走的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专门向他赠送了一枚俄罗斯宇航员勋章。“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也发表贺词,说正是阿瑟·克拉克对未来的看法激发了大家去探索太空,让数百万人走上科学的道路。

克拉克以无穷的想象力洞穿了人类社会的明天。虽然他说“没有人能预知未来”,但他却敢于在每部作品再版时的后记中注明,当初哪些预测正确了,哪些预测过于保守。

克拉克一生留下了近100部科幻作品。他的小说深受读者欢迎,以至于他的长篇作品只要交出一页纸的提纲,就能获得高达8位数的预支稿酬。他与艾萨克·阿西莫夫(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罗伯特·海因莱因(代表作《异乡异客》)一起,缔造了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为读者奉献出无数充满奇思妙想的佳作。

从来没有停止成长

1917年,克拉克出生于英格兰西部一个农场里。少年时,他就是一个求知欲极强的孩子。上学期间,他参与创立了英国科幻小说协会。二战时,他在皇家空军工作,协助美国工程师维护雷达系统。这为他战后的科幻小说创作打下了基础。战后,他进入伦敦国王学院深造,毕业后到《科学文摘》做助理编辑。

克拉克没有孩子,他的婚姻只维持了很短一段时间即告夭折。在科幻之外,他的另一个挚爱是潜水。从20世纪50年代起,克拉克爱上了潜水。他到斯里兰卡和澳大利亚进行不穿潜水衣的深水潜水和海底摄影。由此,他写下了《海洋的挑战》、《印度洋宝藏》等科学著作,并且将海底世界作为电视片的题材搬上荧屏。80多岁时,克拉克还能在助手陪伴下,潜入海底30米深处。克拉克认为在水下,更像是外太空的失重状态,这大概是他喜欢潜水的原因了。

1956年起,克拉克定居斯里兰卡,一住就是50多年,直至去世。

这个思维天马行空的人,后半生多是在轮椅上度过的。1962年,克拉克患上脊髓灰质炎,无法经常外出了。但在1996年,他还是亲自来北京参加了第47届国际宇航联大会。克拉克十分想拜见钱学森教授,遗憾的是,当时钱教授正在住院,克拉克没能将作品亲自交给钱学森。这是他毕生的遗憾。

生性豁达的克拉克,藐视死亡。在他看来,死亡就是以另一种形式前往未来,“有那么一天,我可能在另外一个时空中存在。”

克拉克逝世后,《纽约时报》在讣告中称他是“将科学专业知识和诗意想象力完美结合、帮助人们迎接太空时代的作家”。这是对克拉克一生极为公允的评价。而克拉克要求在自己墓碑上刻的文字却是这样:“这里躺着的是阿瑟·C·克拉克。他从来没有长大过,但也没有停止成长。”(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