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调研表明:“卖棉难”加剧棉农恐慌心理
[ 2008-11-28 15:40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据中国棉花协会棉花预警系统监测,目前全国90%的棉花已采摘,进度同比增长2%,而交售量仅占采摘量的33%,进度同比下降24%,已形成“卖棉难”,棉农恐慌心理加剧。

中国棉花协会认为纺织需求和收储不足,导致棉花价格持续下跌。该协会认为今年新棉上市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纺织企业产销低迷,出口受阻,产品积压,导致棉花价格持续下跌,棉花收购遭遇空前困难。国家启动调控措施,在已经收储新疆棉22万吨的基础上,继续以12600元/吨收储100万吨,并开始在内地收储,对遏制价格跌速起到一定作用,但未能控制棉价下滑局面,收储价格导向和市场价格走势严重背离。

中国棉花协会近期赴棉区调研,走访棉农及业内企业。大家反映,棉花收储措施之所以没有及时控制棉价下滑局面,一方面是因为金融危机影响,纺织需求不足,这是主要原因。但另一方面,目前的收储措施,无论是从技术操作层面还是数量规模方面,都不足以起到托市救急的作用。由于只收参加质检体制改革的400型大包棉,而目前流通的主体尤其是内地仍是200型小包棉,因此收储数量有限,难以起到调控作用。

年底将至,面对“跌跌不休”的棉价,农民情绪不稳。按照中央“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业内建议:

一、尽快采取综合政策启动纺织行业

调整棉纺织企业进项税和销项税税率。纺织企业购买棉花的进项税税率为13%,销项税税率是17%,4个百分点的差额税费要由企业负担,对于微利的棉纺织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高征低扣的税收政策显然不利于行业发展,建议调整为进项税率与销项税率相同,减轻纺织企业负担。

二是继续调高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

三是加大对纺织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投入。加大收储力度,保护农民利益。国家继续增加收储规模,也可宣布托底收储,对大包棉和小包棉一视同仁,尽快将收储价格传导到收购市场,真正起到保护农民的作用,同时也能带动业内信心,使产购销正常运转起来。有条件的地方,应当调动地方财政力量,建立省级储备。也可尝试通过电子撮合交易收储,把价格稳定下来。电子撮合交易价格是国内棉花现货价格的风向标。

三、尽早考虑明年棉花生产,力保棉业稳定发展。今年棉价大幅下跌,而粮食价格提高,造成粮棉比价差距拉大,明年棉花生产可能大幅度滑坡,棉花连年稳产高产的良好局面难以维持。建议加大对棉农的保护力度,一是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实现补贴全国覆盖,且直接发放给棉农;二是对棉农实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三是探索实行棉花最低保护价和目标价格制度。

(中国日报记者 付敬)


 

相关新闻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