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联合早报》3月3日发表社论称,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常年维持在高增长的水平,国家财富逐年增加,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可是,经济迅猛发展也使得中国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阶层差距、职业差距、贫富差距急速扩大,各种形态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多,愈演愈烈,其中较为人所知的就是此起彼伏的群体性事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此一经典论述,说明了经济、政治、法律等制度,即上层建筑,以及生产关系,如果适应不了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消极的或反动的力量,甚至是社会矛盾之源。
奉马克思主义为圭臬的中国共产党,对此显然了然于胸,中共总书记胡锦涛2007年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应该是希望通过改革创新,使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成为推动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力,而不是障碍发展的反作用力,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社会发展,使国家得以长治久安。
十七大以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在中共的主导下,中国政府确实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制度层面上进行了改革创新。其中较为明显,也势必会对今后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两个例子,就是医疗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在医改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已在去年两会之后,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全面启动医疗制度改革;在教改方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近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为教改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可以预见,在今天和后天召开的十一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医改、教改以及其它体制改革或制度创新课题,应该会成为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讨论重点。至于全国人大是否会通过立法的形式,确保某些改革创新措施能以国家大法的形式永续推行,则尚待观察。
据目前所掌握的信息,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会审议与人大代表产生方式有关的《选举法》修正案草案。中国现行的人大代表《选举法》制定于1953年,1979年重新修订,而后又经历过四次修改。此次修正案已先后两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核心内容是拟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候选人应与选民见面等,以进一步增强人大代表选举的普遍性和平等性。
这个修正案如果获得此次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中国的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将迎来“同票同权”的新时代,这也将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中共和中国政府近年来在方方面面主动推行体制改革或制度创新,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在部分海内外人士看来,中国当局推行的改革不啻于小修小补,而且过程过于缓慢。这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百余年来的中国现代史上,最不缺的就是暴风骤雨般的激进革命,最缺的反而是和风细雨式的渐进建设。
相对于势必对社会造成巨大破坏的革命而言,循序渐进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显然更加符合当代中国的国家利益,也不违背现代社会的文明精神。而今年的两会,应该会在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来源:中国日报网 信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