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空警-2000预警机。
问:雷达这个词是哪来的?作为装备,又是什么时候登上历史舞台的?
答:雷达(radar)是“无线电探测与定位”的英文缩写,这个术语既说明了它的技术来源于无线电,又说明了它的用途——利用无线电手段探测目标的存在并确定目标的位置。
打个通俗比喻,如果把整个武器装备体系比作一个人,那么雷达就是人的“眼睛”,主要用于“看”空中和天空目标,为各级作战指挥机构提供空、天预警探测情报信息;为空中进攻、防空反导作战和日常防空提供预警探测情报支援;为一体化联合作战提供战场联合预警监视情报支援。
雷达是随着飞机用于战争而问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西方国家为了防御空袭,建立了对空观察哨,靠目视和听音机发现敌机。随着空袭兵器速度增快,这种原始的预警方式难以满足作战的需要。
1935年,英国人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雷达。1936年英国率先在泰晤士河口附近部署第一部“本土链”短波对空警戒雷达,担负防空预警任务。
问:雷达在战争史上发挥了什么样作用呢?
答:雷达从它一诞生就显示出其巨大的军事价值,与导弹、原子弹一起,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式武器。有二战军事专家曾这样评论:“原子弹仅仅结束了战争,而雷达却赢得了战争。”
要具体说雷达在实战中的作用,就不能不提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空战——“不列颠之战”。
1940年,德国空军以压倒性的优势轰炸英国本土。雷达成为英国的“护身符”。经过近10个月的较量,英国在雷达的帮助下,以损失915架飞机的代价,让德国空军损失了1733架飞机和6000多名飞行员,赢得了胜利。丘吉尔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凭借当时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的雷达,我们挫败了德国空军对大不列颠岛的攻击”。
问:那雷达在我军战史上的实际战例呢?
答:1950年5月11日,台湾一架B-24型轰炸机偷袭上海,被刚刚组建的雷达兵及时发现,歼击机部队依据雷达情报将其击落,这是我军使用雷达保障航空兵击落敌机的零的突破。
有部老电影叫《碧海红波》,生动地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雷达兵的英勇事迹。1951年,我军年轻的雷达兵入朝参战,与拥有当时世界最强空中力量的美国空军较量,保障空军航空兵和高射炮兵部队先后击落、击伤敌机207架,这其中包括保障航空兵击落了美“王牌”飞行员戴维斯和“双料王牌”飞行员哈罗德·爱德华。
(来源: 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