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北京—东京论坛地方对话现场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先生在会上
8月21日下午1点30分左右,第七届北京—东京论坛地方对话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中方嘉宾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先生在会上,就加强地方交流与日本灾后复兴主题发表了看法,下面是讲话全文。
主持人好,
我首先就这个题目发表一些意见,意见是这样的:自然灾害的抵抗的确是我们现在社会非常重要的事情。中日两国自然灾害频发,确实是给两国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这个灾害发生以后,民众是直接的受害者。同时,人民又是抗灾工作的主力,当灾害发生的时候,最能够考验一个国家人民的素质、意志、团结精神与对命运把握的能力,这一点我们都看得很清楚。
应该说,这两年中日两国都有很好的榜样。在灾害发生的时候,人民不仅要自己接受考验,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双方的人民互相表达同情、提供支持、增进感情、拉近距离的一个好机会。比如,中国的汶川地震发生,日本救援队的表现,让中国人民深受感动。日本福岛地震、海啸,中国人民当然也及时地表达了同情和支援。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们中国国际友好城市的人士,向中国的地方城市发出建议,要在震后向日本的友好县或友好城市给予声援、支持,我们这个建议受到了非常热情的响应。
我们对于地震发生以后日本民众从容镇定的表现,感到肃然起敬。同时我们也为中国人民当时所表达出来的同情感到鼓舞,我们认为这对于两个关系的改善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当然,现在这个地震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日本的救灾工作也在进行之中。震后中日关系又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跟我们在当初所期盼的有一定的距离。我想这就说明了中日之间深层次的矛盾是不容低估的。我联想到在上个世纪,就是1923年左右,日本曾经发生过关东大地震,当时中方的民众也曾经自发地向日本人民表达同情,包括捐款、声援等等。据我所知,日本政府当时还向中国政府表达了感谢,可是后来中日关系的走向却完全背离了友好的方向。我觉得这个历史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他证明光有民众之间自发的同情是远远不够的,这种同情当然能够发挥作用,但是当灾害渐行渐远的时候影响力会很小。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到民众都要主导这个关系良好的发展方向,比如受灾国的政府和表达资源国的政府,中央和地方都要动员起来!来宣扬人民之间所表达的同情,来化解人民之间可能存在的疑虑和隔阂,我觉得还得在宣扬一下在赈灾的过程中人民的表现。这样有利于人民的理解,让关系往好的方向发展。
这两天在很多嘉宾的致辞当中都提到了这一条,就是说当3月11号日本地震发生的时候,两国人民之间有很好的互动,但是这个互动持续的时间不是很长,这值得我们警惕。
第二点,我们应该研究一下在新的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稳固的中日地方合作机制的问题。最近在中国和美国之间,由于双方中央政府的推动和支持,就启动了一个中美省州长的领导,中方是省的领导,美方是州的领导,他们之间进行一个沟通。中美双方的代表已经实现了第一次的交流会议,而且这种会议将按期、长期地进行下去。我想这样一个机制的建立,对于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有益合作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中日之间,由于我们建立友好省县、友好城市已经有了38年的历史,我们中间的数量已经有很多的友好县、友好城市,应该说有更好的条件来建立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
我们很高兴,北京-东京论坛在开了几次会议之后,就设立了一个地方合作的分论坛,就是我们今天的会议。我们看到了日本地方政府的许多朋友,今天看到的这几位先生,他们都是热情地参与地方合作的分论坛。我们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地前进,在这个会议上讨论一下中日之间的地方合作怎样继续加强,特别是怎样建立一个比较长远的合作机制的问题。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有积极的影响,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日报网 晓棠 编辑:蔡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