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1日下午,腾讯网常务副总编辑李方先生在参加第七届北京-东京论坛之“中日公众互信与媒体的作用”分论坛时表示,在“3·11大地震”期间,通过腾讯网特定的传送工具,在第一时间就触达在日本的80万华人。而腾讯网的触达率在25%,有20万的华人接到了的消息,对消息做出反馈的有五六万。而恰好当时国内很多人非常关注他们在日本亲友的安全情况,希望得到这些消息。
妖魔化、卡通化、正常化,今天我们坐在这里讨论中日关系的问题,很明显我们走过了互相妖魔化的阶段,但是不客气的讲,我们现在可能处于一个互相把对方卡通化的阶段,离正常化非常遥远。中国媒体怎么样报道日本人我们都知道,难道日本人就每天只想着参拜靖国神社吗?其实我觉得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种卡通化的描述,这种描述是否真的是日本人的常态,这个我们需要做检讨。
这两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也去过日本,我们看到企业总裁级的人物工资交完税的时候仅仅是刚进公司员工的四五倍,而中国就不一样。这种东西我们是否能够关注到,而不要总关心中日是不是再打一仗。刚才我看到资料讲到我们提供调查的数据,是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哪些东西更在意,这种东西还是建议在一个卡通化日本的印象。这个印象是不是真的能够代表日本国民的状态,这个能有多大的确定性?我们还是要向调查方来请教一下。在
媒体上我们看到美国人的任何一举一动,美国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在中国媒体上得到非常深刻的报道。换句话说,美国任何一个有可能趋向性的变化都可能被我们提前预测。但是在中国媒体上我们有多大程度上能看到日本政治的局势,包括日本老百姓对于日本政坛的思考我们看到的非常少。这个是不是因为中国媒体的职业性不够,或者中国媒体的能力不够,或者中国的财力不够。我觉得也不是一个原因,最大的问题是说,你报道日本的政治或者民间层面的东西太多了话,你引不起中国老百姓的注意,这个报纸就卖不出去。这个东西会像一个阴影一样落在大家所有人的身上。你正常报道的东西老百姓不感兴趣,怎么办呢?
其实我们看一下,虽现在在日本的华人有80到100万的样子,100年前在日本的华人也就是10万左右。那个时候中国人和日本人能在多高的层面上进行交流,很多有名的人在那个时候可以跟日本的首相,或者未来能够当到大臣的人交流。但是在100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很悲哀的看到,我们在经济上还是交流非常密切,但是在思想这个层面,出于一种人文文化的角度来讲,能够达到的高度比100年前有多大提升?这是比较悲观的。包括中国的媒体怎么样理解日本的人民,日本还是像二三十年前吗?现在日本到底是什么样子?
如果我们不用卡通化对日本人形象的描述,把日本就定义在某一个年代的话,我们动态地观察日本人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他们怎么样对中国人理解。甚至他们可能根本不在意中国,如果说我们有这么多的视野来看的话,就会有不同的视角解决报道两个国家交流的问题。那个时候可能我们的眼光会更开阔一些,我们站的角度会更多一些。未来我们再举行这个论坛的时候看法可能就会非常不一样。
(来源:中国日报网 陈璐 编辑:谌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