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1日下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马为公参加第七届北京-东京论坛之“中日公众互信与媒体的作用”分论坛时表示,中日两国对民意调查的讨论,就好像谈论一个小孩子打架的问题,就是谁对谁有好感,这个好感怎么说?因为小孩子打架的时候经常会说我不喜欢他。为什么?可能他拿了我一块糖,中日关系中间这几年都在谈论这样的问题。
就是有多少受访者谈论是否对彼此有好感?这个是不是太简单了。20年的时间日本换了17个首相,政治上的不稳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中国20年期间由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了像今天的大国,还是不错的。亚洲的未来关键在于中日团结,这两个国家的团结。
刚才我们也谈到了领土问题,难道领土问题是这两年才有的吗?不是,早都有了,但是我们真的不如以前的政治家。不管是中国的政治家还是日本的政治家,在许多年前,在领土问题存在的时候,他们知道如何去处理。我们今天的媒体也真的不如以前的媒体,不如他们那样智慧,那样的负责任。
今天我认为中日媒体在影响两国国民情感方面,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我们不可能做到大多数的国民都有机会到对方的国家去访问。既然这样,媒体就是桥梁,但是语言又是障碍。因为我不懂日语,我需要通过同传翻译给我翻译,她翻译得再好,也不一定能够百分之百的表达我的观点。既然是这样一种状态,我们就更需要了解和相互沟通,中国和日本是我们无法选择的邻居,我们不可能搬家,日本人也不能搬到哪个地方去。中国也是一样,喜欢不喜欢日本,日本就在那,这是现实。 我们都搬不了家,我们就应该做好邻居。
我去年参加中日媒体人士对话会,我们一位同仁打开了一个产经新闻的关于中国报道的专题网站,产经新闻的网上关于中国的报道竟然百分之百的报道都是负面的。打开网页我说你看这是中国吗?中国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但是它不是百分之百的负面。产经新闻的一位代表回去就把这个事情反应了,当天下午我们再打开这个网的时候,已经变成的50%是客观报道和中性消息。大家算一下,我们媒体对新闻的选择会对我们在中日关系当中产生多大影响?
刚才一位日本的同行、工藤泰志先生说的,关于中国在地震之后对日本的援助好像日本国民知道的不多。我很寒心啊,为什么?因为当中国汶川发生地震的时候,日本派了一个救援队。这个救援队在中国向一个死难者致哀的照片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那一年所有的中国人都几乎通过中国的媒体了解到日本人民对中国的地震伸出了援助之手,我们不管来了多少人,援助了多少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日本人来了。难道我们中国人过去了,我们的物资去了,我们的援助去了,我们的总理都去了,都不足以成为日本人民知道的新闻吗?因此媒体是多么重要?我们的确都担负着对中日友好关系的桥梁的责任。我觉得我们应该改变一下了,记住我们的责任。
(来源:中国日报网 陈璐 编辑:谌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