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曾有4人获得提名
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评审了40多年,中国曾获提名的有蒋硕杰、杨小凯、张五常和林毅夫4位经济学家,前两位已经去世,目前呼声最高的人是林毅夫。
林毅夫是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教授的关门弟子,目前受聘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这个位置曾有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
2007年年底,林毅夫在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坛上发表演讲,成为登上这个国际经济学界顶级讲坛的第一位中国学者。该讲坛从1946年开始,每年从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学者中挑选出一位担任主讲人。过去60位主讲者中,有14人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林毅夫认为,“能否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在于理论背后有多么复杂的逻辑,而在于理论解释的现象有多么重要”。上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上大师级的经济学家多出自英国,30年代以后则转向美国。
在林毅夫看来,平均每年超过8%的GDP增速已经把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中国,而这种状态还将持续30年,因此30年后世界经济学大师一定会在中国出现。“当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加,中国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只有中国的经济学家才能讲清楚中国的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候选人不能自荐,要由具备提名权的个人推荐,大都需要欧美经济学家提名才行,提名后还需接受有关审查。
*** 近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2011年:美国经济学家——纽约大学托马斯•萨金特和普林斯顿大学克里斯托弗•西姆斯。他们分别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独立提出的理论,解释了暂时性加息和减税措施是怎样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的。
2010年:美国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戴蒙德、西北大学的戴尔•默藤森,以及塞浦路斯裔英籍经济学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他们的理论是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也就是市场合理产出,这意味着雇工要更加合理,在招聘人员和需求工作应该提供合理的机制。
2009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奥利弗•威廉森和印第安纳大学女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两位学者的研究范畴,均属于新制度经济学领域,其中威廉森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奥斯特罗姆则是首次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学者,长期研究集体组织如何成功管理公共财产。
2008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他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而他最引人关注之处在于他的汇率理论,以及依据这一理论对东亚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危机的预言。
2007年:美国经济学家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他们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做出了贡献。“机制设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和企业识别在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效。
(来源:中国日报网 柳洪杰 编辑: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