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上的冲锋艇
“深V”船型,电磁兼容和隐身性能突出
“从总体上说,该型舰借鉴了上一代驱护舰一些成熟的设备和技术,但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之路。”孙明告诉记者。
比如它的船型设计采用的是深“ⅴ”船型,这种船型通常被1000吨以下的舰船采用,国内战斗舰艇是首次采用,优点是具备较好的快速性和适航性,能在8级海况下安全航行。
该型舰布置了舰炮、舰空导弹等武器发射装置,配置各类雷达、电子对抗、通信、导航天线共几十副,电磁环境复杂。承研承制单位联合开展了电磁兼容数学模型仿真计算和缩尺船模试验研究,通过采取多种技术措施优化全舰雷达、导航等装备天线及设备的布置,首舰的系泊、航行试验验证了全舰电子武备的兼容有效性。
和中国海军其他新型驱护舰相比,这型舰虽然在隐身方面并没有采用太多的新技术,但性能仍较为突出——
借鉴和运用了驱护舰成熟的雷达波隐身成果,主船体和上层建筑外形采用了倾斜外板的隐身设计。针对机械噪声源,柴油发电机组采用相关的隐身隔震技术,较大地降低本舰的机械噪声,有效控制水下辐射噪声强度和提高了执行反潜任务的能力。
“螺蛳壳”里打造出来的“样板舰、标杆舰”
该型舰装备的电子武备及机电设备,大部分采用驱护舰的定型设备,尺寸较大,重量较重,所需舱容较大,隐身性的要求和深V船型特点,也给总体布置带来了困难。
“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建造这型舰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孙明解释道。
据介绍,船厂为了掌握铝合金材料加工制造技术,自筹资金建造专用车间,添置设备,并建造同等的模拟分段,培训员工,检验相关工艺技术,确保了铝合金分段制造的顺利推进。
围绕把首舰打造成“样板舰、标杆舰”的目标,军事代表室联合承制单位开展了7大类23项关键技术攻关,包括总段吊装、精度控制等制造工艺研究,实施区域造船,大力推进船体、管系、电装、涂装等各专业全面的三维建模和优化。全面推行“精度造船”,通过运用先进测量手段和计算机模拟搭载技术,推行单元模块、舾装技术的应用,确保了新型战舰的按期高质量交货。
由于该型舰批量大,军方采用了多个工厂同时开建的办法,以确保建造的速度。同样的一份设计图纸,因为各个厂家对图纸的深化理解不同,采取的工艺也不同,如何保证各个工厂能造出一个模子的产品?
孙明介绍说,在该型舰的建造过程中,海装机关牵头围绕“建造一致性”进行了课题研究,军代表室结合建造首舰开展了“建造一致性”工艺研究,以型号首舰技术状态为“样板”,将技术状态控制落实到施工设计图样和技术文件中,并且将首舰作为“样板舰”给各个厂家提供样本。
新型护卫舰批量建造后,生产周期缩短,提高了交舰入列的速度。“过去讲十年磨一舰,现在多个工厂同时开工,很可能就是一年造十舰。”孙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