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下午,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中心后湾区接连发生两次爆炸,由于事发时适逢麻省法定假日“波士顿爱国者日”(每年4月第3个星期一),又是历史悠久的波士顿马拉松赛举办日,爆炸发生地点离马拉松赛终点不远,因此伤亡较大。截止目前,已造成3人死亡,包括8名儿童在内144人受伤。
这类突发性事件发生以后,人们第一时间关注的,首先是伤亡情况,其次就是责任人、作案动机、作案目的,以及还会不会有下一次,等等。
迄今为止,“9.11”仍是美国本土所遭受的伤亡最大的单次恐怖袭击事件,也是令美国人最刻骨铭心的痛楚,那次袭击的责任人是恐怖大亨本·拉登及其基地组织。事发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反恐战争,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韧性,将拉登及其一大批同党一一追杀,但与此同时也为自己“拉”来更多仇恨。正因如此,每逢类似突发性事件发生,美国媒体和公众第一反应往往是“穆斯林极端分子又动手了”。
15日的爆炸案发生后不久,《纽约邮报》独家报道称,警方已控制了一名有重大嫌疑的20岁左右沙特裔男子。但是,迄今警方以及其它媒体、渠道并无多少旁证可佐证这一说法。相反,一名波士顿公共安全事务官员稍后证实,警方的确怀疑过一名在现场出现的沙特裔青年,但“已排除其嫌疑”。鉴于以往美国和国际上曾出现因惯性思维,错误锁定作案者背景的前车之鉴——最突出的是瑞典2011年“7.22”爆炸枪击案,一开始绝大多数瑞典和欧洲媒体都一口咬定,作案者系穆斯林移民或伊斯兰恐怖组织,而凶手布雷维克实际上却是土生土长、金发碧眼的极端白人主义者——在没有更多消息、尤其警方确认的消息传出前,不能仅凭一家之言,作出“穆斯林极端分子作案”的结论。
从以往案例可知,伊斯兰国际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通常将这类作案视作光荣的“圣战”,肇事后非但不会隐晦,反倒会迫不及待地大肆炫耀。此次事发至今已有半日之久,尚无这类声明出现,这或许也可从另一侧面表明,事情未必那么简单。
此次事件的作案手法相当老到,时间、地点和爆炸方式显然经过精心策划,在上万名各国马拉松选手和数以万计观众、各国游客、新闻媒体众目睽睽之下引爆,即便伤亡比现在更小,轰动效应也会相当可观。有些分析家认为,这种手法和“基地”等恐怖组织类似,但网络时代“作案模仿秀”并非难事,仅仅“手法类似”对于这类恶性公共事件而言,是构不成定性所需证据链的。
正如不少分析人士所言,除了国际恐怖组织、对现实不满者、支持或反对“限枪令”的人士,以及自认为系“爱国者”的极端右翼或极端左翼人士、抗拒税收的偏激者等等,都有可能是肇事者。
美国是世界性大国,“江湖仇恨”错综复杂,国内又有诸多社会问题,社会上枪支、爆炸品流传较多,这就决定了较其它国家而言,在美国发生爆炸案后,确定嫌犯、排查证据的工作量和难度更大。因此,需要一定时间和足够耐心,才能透过迷雾和假象,找到真正的罪魁祸首。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 陶短房 编辑:柳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