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平--江豚的守望者

2013-05-06 15:28:06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8版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徐亚平--江豚的守望者

  人物简介

徐亚平,湖南湘阴人。岳阳市人大代表,作家。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责任公民”、全省防汛抗洪先进个人,省政府记一等功,“湖南省首届学雷锋志愿服务突出贡献先进个人”。


  引子——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长江和洞庭湖充满深情,为江豚的命运感到悲伤!为什么我时常感到痛苦和惆怅,因为作为人类的我们还没有自省和觉醒!”


  ◆周仕凭


  在洞庭湖和长江南段,有一支民间江豚巡逻队,24小时监控着水上可能危害到江豚生命的违法捕鱼、采砂及水污染。这个民间组织的全称为“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徐亚平是这支巡逻队的队长兼协会会长,被媒体和网民尊称为“洞庭湖上的索南达杰”、“江豚爸爸”。


  徐亚平自诩“江豚徐亚平”。有人问他为什么将“江豚”二字放在自己名字前面,他总是淡然一笑:“因为江豚比我更重要。”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成立江豚保护协会,为保护江豚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财力,是否得不偿失?他总是简单地解释:“保护江豚有我的责任,因为我们都是母亲河哺育的孩子。”


  2013年3月12日晚开始,湖南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连续播放专题片《江豚兄弟连》3晚(集)。它采用纯纪实手法,生动记录了徐亚平团队保护江豚的奋斗历程与酸甜苦辣,展现了环保志愿者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梦想。全程参与专题片拍摄制作的记者王西子感慨:“我们摄制组的人全被江豚保护志愿者无私无畏的精神深深感染了。”


  “水中大熊猫”极度濒危


  1966年出生的徐亚平,是恢复高考后村里首个大学生。少年时代的他迷恋书法,经常研墨、写字,至今还有人直呼他为“书生”。20世纪80年代,他开过小服装店,当过乡村教师,还在岳阳宾馆做过服务员。后来,他回到文字世界,成为一名记者,一做就是20年。


  记者生涯之初,他做的是旅游类选题,对湖南省内的山水和自然环境十分熟悉,为他后来的环保事业埋下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以来,江豚每年死亡的案例都在20起以上。到了2012年,江豚的非正常死亡现象竟然愈演愈烈。4月,洞庭湖一周之内死亡江豚12头,长江安庆段死亡8头,鄱阳湖死亡3头。短短一个月,在长江江豚的主要生存场所,竟有23头江豚被证实非正常死亡。


  也正是在江豚非正常死亡头数最多的2012年,徐亚平这个名字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在3月初到4月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徐亚平一直忙碌的事情就是给江豚收尸、送葬。大批媒体赶到岳阳,徐亚平和他的江豚保护协会,成了出镜率最高的采访对象。


  徐亚平对江豚的了解如数家珍。他说:“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中国淡水水域唯一的哺乳动物,处于淡水生物链顶端,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万年,是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它头部浑圆,身体呈纺锤形,体色瓦青,成年江豚体重100公斤左右。江豚和人类很相似:属哺乳动物,靠肺呼吸;智力与3岁孩子接近;怀孕11个月,一胎只生一个,母乳喂奶;江豚性情活泼,喜欢追逐浪花,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水域,食物以鱼类为主。”


  经过中央媒体的深入报道,人们才知道,徐亚平对于江豚的关注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上世纪80年代末,徐亚平在岳阳宾馆做服务员。透过宾馆西窗的落地玻璃,他经常能看到粼粼波光的洞庭湖里,江豚成群结队地雀跃前行,惹人怜爱的憨态深深印入了徐亚平的脑海中。从那时起,他对江豚就有了一种“莫名的喜欢”。


  那时,徐亚平每天早上5点起床,步行去洞庭湖畔的鱼巷子给宾馆买鱼。他总是跟渔民说:“求你们别伤害江猪子(江豚的俗称)啊!”听说有渔民救了江豚,他还会跑过去给对方90度鞠躬,因为江豚的数量越来越少了。


  过去的江豚有多少?许多洞庭湖老渔民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万马奔腾”来形容。“那时候好多哟,一片一片的,经常能看到它们跳出水面。”谁都不曾想,20多年后,江豚竟会成为“极度濒危”物种。


  “朋友们,您还能看到白暨豚吗?不能。因为它已经被人类给消灭了。遗憾的是,长江江豚又危在旦夕:整个长江流域不足1000头,比四川大熊猫还少近850头。洞庭湖的江豚种群更加危急:2006年9月,230头;2007年6月,180头;2009年1月,145头;2010年1月,114头;2012年3月,85头。种群数量呈急速下降趋势,死亡速率远远高于其它区域和其它濒危野生动物。如不紧急加以保护,洞庭湖江豚将会成为长江流域最先灭绝的江豚种群。”正因为如此,2012年8月以来,徐亚平在多篇文章中将江豚称作“水中大熊猫”,以此来警醒国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