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盛行 不能仅从制度找原因

2013-05-20 15:33:19 来源:西安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今天喝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酒喝。”广西一名县委书记坦言,真正好酒的干部很少,但为了维持“圈子”,有时候没办法不喝。甚至如果几个星期不参加这种吃喝,就会感觉被边缘化了。媒体调查发现,公款吃喝,一度是部分人的“为官之道”。(5月18日《瞭望东方周刊》)

一部分官员总是把自己说得很委屈,什么自己本来并不好酒,可是若不喝酒,项目跑不下来,资金难以划拨,工作开展不了,一句话:“没办法不喝”!好像公款吃了、喝了,自己也成了颇有几分悲壮的英雄了。早在2009年,深圳市一名警长席间喝了大量洋酒轩诗尼导致猝死,还被单位申报为烈士。那么,“酒文化”盛行,真的都与制度有关吗?

不可否认,“酒桌办事”在时下的中国确有一定的市场,很多看上去刚性的原则、坚守的底线,只要酒杯一端,皆可通融,甚至大幅放宽,全无壁垒。长期以来,酒往往成了推动交际的高效润滑剂。传统的“酒文化”在与现实经济社会紧密融合的同时,也找到了看似最为合理的理由。

不仅如此,有人还努力从制度层面寻找原因,将公款吃喝归结为制度的挤压。凡此种种,若非误读,那就是故意装聋作哑,在肆无忌惮的饕餮中为自己找回一点道德的影子,作为遮掩丑态的幌子。

首先,此种风气的养成,并非完全是什么制度之弊,而与官员自身能否保持必要的节制有着很大关系。诚然,上级部门掌握着极大的资源配置权力,其间,也不排除具体的官员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然而,这并非意味着下级部门的官员就应该不择手段去进行赎买,乃至过分争夺。个体的官员、个别的地方,或许无法改变整体的局面,但却不应该以更激进的姿态加入其中,猎取利益。

这样的表述,可能有人会认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过,只要稍稍一想即可明白,既然我们都在抱怨风气的败坏,可是否有人认真想过,风气到底是什么,都是别人的事情吗,你自己做了什么?同属中国传统文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何以在一个功利化日益盛行的社会里日益稀薄了呢?

其次,退一步讲,按照现行的“酒文化”逻辑,大家都去拼酒,都去醉生梦死,其实际效用也必将递减,乃至于归零。是啊,喝酒谁不会啊?动辄拿制度当做饮酒的借口,最终伤害的还是官员的形象、政府的权威。不仅不可能让制度松动,甚至可能彻底走入无解的死胡同。

更何况,任何制度的改变,同样离不开具体的个体努力。事实上,随着这些年法律法规的完备,依法行政已成共识,相应的,个别官员资源分配的自由裁量权也在逐步缩小。在这种情况下,依然照搬以往那种“拼酒故事”,并不足取,也难以奏效了。

其实,如果每一个官员都能从自我做起,多一些节制,少一些放任,勉力做事,戮力而为,真正从公共利益出发,而不是东找西找找借口,大吃大喝,将酒桌当公案,又怎么可能开展不了工作了呢?

惟愿那些嗜酒的官员接受传统“酒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摒弃那种过于功利、过于放任、过于悲壮的诉求,归于平淡,归于自然。将精力和思想多放在民众上、工作上,“小酒怡情”,“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样的饮者或许才能真的让人敬重。

编辑: 于熙 标签: 酒文化 制度层面 圈子 为官之道 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