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调价动了谁的奶酪?
建议二:涨价应做到乘客、司机、公司三方利益均衡
公众质疑并非仅仅因为涨价,而是对涨价的合理性期待更多解释。在当前出租车特许经营的前提下,需要建立相应的成本公开机制,及时披露出租汽车公司的成本构成。与此同时,也应建立相应的投诉和处理机制,管理部门不仅要对司机拒载等问题加强监管,也要对公司侵害员工利益的明显不公进行调处。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公众的“负面猜想”,确保涨价收益真正落实到司机身上。
说到底,乘客担心转嫁成本也好,司机忧虑增收搁浅也罢,都关系到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与乘客这三方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抓住这个关键环节也就抓住了此轮改革的“牛鼻子”。也只有做好三方的利益协调,出租车调价方案才能实现改革初衷。
事实上,不能寄望于调价方案解决所有问题,政府部门不必把缓解打车难的鸡蛋放在价格杠杆这一个篮子里,还应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比如说,强化电话订车和网络订车服务,能够促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避免非高峰时段车辆闲置、高峰时段僧多粥少;再比如,完善乘客投诉和权益保障机制,尽量减少拒载行为,让每一分运力都用在刀刃上。只有以更为精细化的管理、人性化的服务,才能实现出租车运力的最大化。
建议三:打破垄断开放市场
不少专家主张,出租车改革的出路是打破垄断。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欧法学院中方联席院长方流芳向本报表示,目前的出租车行业管理应当实行城市车牌总量控制,年度调整,按政府采购法公开拍卖,让个人和公司均可平等参加竞拍。也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和产业政策,为个人或者公司保留一定配额。“总之,因势利导,选择多样更有利于激发竞争。”方流芳说。
独立时评人徐绍林说,北京出租车行业中的利益链已经固化锁死,从长远看,政府应该彻底退出,开放市场打破垄断。
不少博友在讨论时提到了北京出租车行业应该进一步开放市场的建议。他们认为,价格改革不如体制改革,改变目前的经营模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博友幽月清风表示,应该从市场方向来解决出租车问题,例如进一步开放出租车运营权限,只要有能力,所有人都可以成立出租车公司,盈亏自负。
为破解打车难,博友翰墨千寻还分享了一些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值得借鉴的做法。他表示,法国和美国的出租车运营模式,都分为个体经营和公司经营两种;而在香港,则有配额拍卖出租车牌照的制度,个人均可以参与拍卖。这些做法背后的基本思路,均是开放市场,减少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