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3日,随着日军铁骑的踏入,古城金陵的一场噩梦就此开始,但对于侵略者来说,它却是上演“帝国大戏”的绝佳之所。17日,日军举行了入城式,军官们骑着高头大马从中山门行进到国民政府,最后在《君之代》的歌声中,升起了日本国旗。18日,日军又在明故宫飞机场举行了盛大的慰灵祭,以祭祀“阵亡病殁的将士”。这两场仪式均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举行,可以说,日军在用刺刀屠戮无数国人生命的同时,又用仪式象征的“征服”之意狠狠刺痛了中华民族的心!
对侵略者来说,用仪式为战争造势是通行的做法,纳粹德国俨然是这个领域的头号专家,当时的日本也不甘落后,它们到处施暴,也到处举行仪式,妄图让被征服的记忆永远印刻在被侵略国民众的头脑中,让其永世臣服。所幸,最终正义压倒暴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受害国开始重建国家,同时重构民众的心理与记忆——抚平创伤,为民族新生积蓄力量,其方法仍然是仪式,用新的纪念仪式替代过去的战争苦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英法等国和前苏联分别将纳粹德国签署投降条约的日子确立为“欧洲胜利日”和“战胜德国法西斯纪念日”,纪念日举行的隆重仪式随着时间的前进不断地重复,重复着人们对战争的记忆和对和平的希望。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念仪式更将其承载的反犹记忆传播至全世界,启发人们深刻地反思战争与人性。
回望东方,也有一个国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牺牲,也有一个国家的国民遭受了令人齿冷的屠杀与虐待——是的,是中国!虽然自二战结束以来,中国也举办过许多纪念抗日战争的仪式,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其影响力始终有限。南京大屠杀甚至一度被世界遗忘,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正是震惊于这种遗忘,写下了惊世之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
如今,希特勒的反犹罪行已经成为了国际常识,日本的原爆记忆也具有了国际影响力,而中华大地的牺牲者,南京的冤魂呢?显然,他们需要正名,需要更有影响力的纪念日和纪念仪式,需要让全世界的人都能正确认识到中国之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和中国人民曾经承载的伤痛。就在本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拟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国家公祭日。显然,国家以立法形式确定了战争纪念日和国家公祭的仪式,对于我国战争记忆的保存与传播有着莫大的推进作用,对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亦有正面效应。家祭无忘告乃翁,国祭切记警世人,此种做法不仅是为了逝去的先辈,也是为了当下的你我和未来的世人。
(来源:中国日报网 作者 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研究生 王楠 编辑:柳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