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消息:
·技术发展使大众参与创新成为可能
电子计算机问世之后,电脑技术向三个方向发展:一是超级大型计算机的发展;二是个人电脑的发展;三是计算机之间的连接,即互联网的发展。这些发展为普通民众参与科技创新创造了条件。
超大型计算机是为研究复杂的科技课题设计的,但它高昂的价格使科研成本居高不下,人们希望找到一种节约科技创新成本的替代办法。与此同时,个人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价格迅速下降,并在大众中普及。而且,绝大多数个人电脑处于闲置状态,大多数的时间花费在处理过程中的“等待”上。即使处于开机状态,处理器的能力也远远不能被完全利用。据估计,目前世界上个人电脑的信息处理能力的闲置率高达90%。
在这种情况下,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利用互联网整合个人电脑,替代超大型计算机的设想,被称为网格(grid)计算技术。在此之前,互联网使用的是网页(Web)技术,即通过互联网分享信息服务;而网格是通过互联网整合分散于全球的电脑计算能力,结合在一起的个人电脑信息处理能力甚至超过了超大型计算机。由于充分利用了个人电脑的闲置能力,其使用成本非常低廉。大众参与知识生产的新方式应运而生。
·创新也可以累加
网格计算技术得到应用后,出现了分布式计算技术(distributed
computing)。这一技术的使用过程其实也很简单:主网站把需要大量计算的问题分成许多小的部分,然后通过互联网把它们分配给众多的个人电脑进行处理。当安装相关软件的电脑处于空闲状态时,就自动开始计算分配到的数据,计算结果自动发往主网站进行汇总。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多家应用分布式计算技术的网站,吸引电脑使用者志愿加入到计算复杂科技课题的行列。比如,一家名为SETI@home(意为“在家中搜寻外星人”)的网站专门研究外星智能,参与的电脑用户多达500万人。又如,2005年,英国的《自然》杂志刊登的一篇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文章,引用了来自150个国家的95000人利用分布式计算技术得出的400多万个数据,结论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可造成全球气温上升2-11摄氏度。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察这个现象,有国外学者指出,由于志愿参与者分文不取,他们的行动不通过市场的价格信号指引,成果不必待价而沽;也不受商业化企业管理者的领导,无需领取薪水。他们把这种全新的知识生产方式称为“共同对等生产方式”(Commons-based
peer-production)。上面提到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和我们比较熟悉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开发,是共同对等生产方式的两种主要形式。
共同对等生产方式向人们提出了科技创新的方式问题。一般认为,创新就是突破,而不是改进。上述例证表明,大众参与创新具有分散性,单个参与者只能对问题的解决提供部分答案,这被称为累加式创新。但“众人拾柴火焰高”,数目众多、不断累加的改进,会使量变发展到质变,因此必然会出现创新的突破。成千上万大众的参与正在造就高科技的进步,科技创新不再只是少数精英的事业。
·大众参与创新提出新挑战
以网格计算技术为主体的大众参与科技创新的模式有诸多优势,但它也面临很多挑战。
首先是管理与科技创新的矛盾。这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知识产权保护对共同对等生产方式的发展构成了法律障碍。二是网络监管问题。众人参与必然良莠不齐。有人趁此机会制造电脑病毒,有人发布不良内容。如何使网络监管既有效又有利于科技创新,是各国政府不能回避的挑战。
其次是商业利益与科技创新的矛盾。开放源代码软件问世之后,遭到包括微软在内的许多大公司的反对。它们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来封杀它。近年来,看到共同对等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它们就由阻挠改为利用。一些电子设备生产商已经开始使用开放源代码的软件,一些软件开发商也被迫开放一些软件源代码。这样,志愿者分文不取的贡献就被商家利用,贡献与回报的利益平衡将被破坏。这是狭隘的商业动机对大众参与的人文精神的挑战。
再次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字鸿沟问题。共同对等生产方式起源于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普及和应用程度不同,二者之间的科技差距就可能进一步拉大。中国的电子科技进步迅速。2003年,中国首个研究艾滋病药物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小组(FAIDSChina)成立,邀请所有关注艾滋病的电脑用户加入共同研制抗艾滋病药物的行列中。但中国在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使用上只排在世界第24位。在非洲等不发达国家,共同对等生产方式还是空白。在大众参与科技创新的进程中,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迎头赶上发达国家?这将是人类科技创新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作者是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来源:环球时报)